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先秦儒家工夫论研究

论文摘要

工夫论,就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尤其是内圣之过程及其具体方法的理论。其中既包含了内圣方面的道德主体的培养、道德实践的进行、道德境界的修养,也包括了外王技艺如外交辞令等方面的习得。当然,儒家对这些是有所选择的,因为儒家重视的是道德,因而道德方面的工夫是儒家工夫论的主要内容。总体说来,儒家的工夫论是知行并进、身心共建、内外兼修的。工夫论的讨论虽大兴于宋明儒学中,但所讨论的内容却基本都渊源于先秦儒学,也就是说,先秦儒学工夫论对后世工夫论有奠基性意义。因此,讨论儒家工夫论而不首先对先秦儒家工夫论进行研究,显然是缺乏基础性工作的。但一直以来对这方面的讨论都欠缺系统的进行,本文即在此问题意识下对先秦儒家工夫论进行哲学史的探讨。先秦儒家工夫论起源很早,在尧、舜、禹时期就已经提出“慎厥身,修思永”的思想,这表明中国文化在开端上就很重视道德修养。因此虽然殷商时期上帝宗教十分弥漫,但是一旦上帝宗教内部出现一些问题,人文德性的因素就开始出现并解构传统的宗教思维。盘庚迁殷时为了劝说臣子们同意迁都,就引入重德和利民两个人文理念。而这两个理念因着殷周之变时至上神观念的重新定义,成为了两个价值判断标准。因而在周武王和周公等人那里,形成了“以德配天”的思想,从而使中国文化从上帝宗教走向人文理性。周人特别重视德,如何成德和保德成为他们关注的重心。一方面他们提出“敬德”的观念,这是工夫论的一个巨大发展;另一方面他们以礼乐制度来规范自身的行为,这是从外铄的角度来发展工夫论。而随着春秋礼崩乐坏时代的到来,德礼关系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这时候一批有着君子风范的贤者,为中国文化重道德修养的倾向既提供了理论范式,又提供了人格榜样。孔子在对三代思想的继承性创新中,正式提出了工夫论思想。首先,孔子确定了人有行善的内在基础,所谓“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正是肯定了人性中善的倾向。而“为仁由己”,人自身道德主体性的确立是孔子工夫论的第一步,为此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与“修己以敬”的工夫论,以克服自己内在不良欲望的影响,从而使自己的内心保持敬德的状态。由此,再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对此,孔子指出要“博文约礼”,既重视学习古典文献以寻求古圣先贤的仁道,又以礼乐规范来约束自己。而且在学习中要重视学思之间的关系,思不仅仅是知性的思,更是道德的思。学习之后便应在具体的实践中去践履道德,所以孔子也重视孝悌忠信等具体的德目。而工夫的精深处在于对“中庸”的把握,进而由此达至天命。孔门后学对孔子的工夫论各依他们的性格而有所继承和深入。孔门四科十哲中德行科的大弟子是颜渊,他特别重视内在心境的修行,因而有“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其心三月不违仁”的修养,他的工夫论对后来儒家工夫论的内在化倾向有重要影响。政事科的子路、冉有,一好勇、一好艺,虽然在道德修养上各有所偏,但他们由一端以进入的方法,是符合孔子“因材施教”的主旨的。言语科重视《诗》教和以此养成外交才能,子贡、宰我都在此有很深的造诣,而子贡因着后来向孔子问《易》更在道德工夫的修养境界上大大提升。文学科弟子重视六经的学习和对六经中微言大义的阐发,子游、子夏皆从不同的经而进入儒学的殿堂,并都能弘扬儒学,这表明六经的学习在儒家工夫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曾子作为孔门后劲,以孝道来作为“忠恕之道”的培养方法,同时更将三省的内在工夫呈现出来,因而“慎独”“诚意”等工夫论当都溯源于他。孔门其他弟子也从不同角度对工夫论有所贡献,如漆雕开、公孙尼子对人性论的讨论将儒家工夫论的内在化和理论化进一步推进。子思、孟子学派对曾子所彰显的内在化工夫论倾向进一步予以发展。子思通过“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模式为儒家的工夫论确立了基础,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因而儒家的工夫论就在于如何“率性”。为此,子思特别重视“诚”的观念,天道是诚的,因而人道也应当是诚的。人道之诚,就是通过“慎独”“诚意”“节欲”的工夫使自己“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中之心“发而皆中节”达到和。孟子在子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工夫论予以了细致化,同时孟子还注重将内在心性的工夫和身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孟子一方面以“求放心”来确立道德的主体性,进而以“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的心性工夫来将道德意识、道德判断、道德境界予以养成,另一方面以“不动心”而“集义”的方法养成“浩然之气”的“大丈夫”气象,从而实现道德从心性到行为的转化即“践形”。荀子对思孟学派的工夫论表示不满,认为他们过分注重内在的方面而忽视了礼乐,而且以性善论为出发点根本不可能保证道德的终实现。为此荀子转而从人禽之辨的角度,将天人的界线划清,进而将工夫放在人的行为上来。荀子认为人天生的具有欲望情感和知觉理性两个方面,因着前者人性恶,必须得到对治,而因着后者人可以认识并践行礼乐规范,从而矫治欲望情感而归于善,这就是荀子的“化性起伪”。而要达到这点,就需要在知觉理性上做工夫,为此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解蔽”方法和“积学”“师法”的学习方法,以求达到正确的认识,实现“尽伦尽制”的道德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