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礼运》社会理想研究

论文摘要

大同理想有三个层面的涵义:一指《礼记·礼运》“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文中使用此意时加引号注明,这是狭义上的“大同”;一指儒家的大同理想,它包括《礼运》中“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天下为家”的“小康”理想以及“连不相及、动不相害”的“大顺”理想,文中使用此意时多用“《礼运》社会理想”或“儒家的大同理想”表达;一指更广意义上的大同,泛指不同学派、不同时期各种形式的社会理想,如墨家的大同理想,康有为的大同理想等。社会理想诸家有之,就其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来看,各家有着较强共识,而儒家的社会理想在百家之中无疑为耀眼,其影响也为久远。《礼记·礼运》篇有“大同”、“小康”和“大顺”三大社会理想,“大同”理想是儒家的高政治理想,它也是儒家终极的道德理想;“小康”理想是现实政治理想,它是“大同”理想的次级阶段,达至“大同”必经由“小康”;篇末之“大顺”是接着“小康”而讲,它是社会生态理想,是“大同”、“小康”的重要补充,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我们视这个整体为儒家的大同理想。《礼运》“大同”理想描绘了一幅人际和谐的美丽画卷。它并不是凭空创想的产物,它的形成有其历史渊源、理论渊源和社会基础。对神话故事中民间英雄、三皇五帝圣人的讴歌和称颂成为创作理想社会的历史源泉,“五经”中《易》之“群龙无首,吉”、《书》之“九州”、《诗》之“乐土”的思想成为绘制美好画卷的理论来源,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的混乱形势以及秦王朝的“不并仁义”二世而亡皆成为规划太平盛世的社会基础。“大同”理想的突出特点表现为“天下为公”(权力公有、财产共有)的社会制度、“选贤与能”(民举、以德业为标准)的管理体制和“讲信修睦”(淳朴的集体主义精神)的人际关系。“大同”理想汲取了墨家、道家等诸家部分思想,各家亦有自己的特点。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憧憬的是“兼爱”、“尚贤”和“尚同”,实际上是一个君主集权社会;道家老子将之表述为“小国寡民”,庄子那里是“至德之世”,二者主张用大道治理天下,追求的是一个内心自由、精神超脱、民风淳朴的道德社会。《礼运》“小康”理想较之“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更为切近现实,它是“大同”理想的次级阶段。其突出特点表现为“天下为家”的社会制度,体现为世袭制、宗法制的权力分配制度和“礼义以为纪”的管理体制。简言之,“小康”社会以尊君、任贤、民本为基础。为挽救“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无道”之世,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同时也认识到周礼的局限与不足,故提出对之“损益”、改造;孟子以其性善论出发,认为仁义礼智“四德”内在于人之“四心”,直接将“礼”拉入“德”的视野;为了进一步论证“礼”的合法地位,荀子为“礼”寻找到一个形而上的依据“天”,《礼运》“礼本于天”之说与荀子无二致。“礼”是用以区分贵贱、尊卑、贫富、长幼的伦理准则,具有等级性和次序性,它与“仁”、“法”、“诗乐”等主要范畴一起构成了礼乐文明体系。选贤任贤与“大同”意义上的“选贤与能”相比,已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它以“尊尊”、“亲亲”为原则,直至荀子才明确提出“尚贤使能”的打破贵族血统、否定封建等级的用人主张。周初统治者吸收商灭亡的教训,作出了“敬天保民”的政治抉择,以财养民、以德教民成为儒家礼治、德教的重要内容,即“先富后教”思想。《礼运》“大顺”理想则是儒家对社会生态理想的全面表达。“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仁者爱人”的道德观是“大顺”理想形成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观、“仁民爱物”的生态爱护观、“节用御欲”的生态消费观以及“圣王之制”的生态管理观是儒家“大顺”理想的具体展现。经由汉儒董仲舒(“泛爱群生”的生态爱护观),至宋儒周敦颐(以“诚”为本的生态道德观)、张载(“民胞物与”的生态伦理观)、程朱(“天人一理”的生态整体观),“大顺”理想得到传统的承接和新的发展。《礼运》社会理想尤其是“大同”理想由百家之一而扶摇直上,定居一尊,成为千古绝唱。它对古代农民起义纲领的提出、对历代思想家政治家理想蓝图的构建都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大社会理想对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国梦”是《礼运》“大同”理想在当今中国的新话语表达,二者在“为公”意识、“民本”意识、“诚信”意识、“选贤”意识、“孝慈”意识等方面具有内在的传承性,二者在时代背景、实现路径等方面也有本质的区别。总体来说,《礼运》社会理想所内涵的“民本”、“仁爱”、“礼让”、“诚信”、“尊老”等理念在经过现代化的转化、改造之后,可以成为实现“中国梦”重要的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