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正名与正道——荀子名学与伦理政治思想研究

论文摘要

荀子是先秦儒学的集大成者,他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荀子也以继承孔子之道为己任,不仅拓展了孔子奠定的儒家思想,并且也提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哲学理论,尤其表现在天人关系、人性论、正名论等方面。而本文的研究中心主要在于考察荀子名学思想,并通过研究荀子名学进一步研究其伦理、政治等思想。荀子名学思想也是对先秦名辩思潮的总结,一般而言,“名学”主要有两层意思:从狭义上讲,名学就是特指中国传统的逻辑学,也可以称为“辩学”;从广义上讲,“名学”还涉及到认识论、语言学、伦理学、政治思想等。本文主要就是从广义层面考察荀子名学,荀子名学主要是以“正名”、“制名”等形态来呈现。荀子名学也产生于“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背景之下,从名实关系的角度来看,这种政治的与学说的双重混乱也被先秦哲学家们概括为“名实相怨”、“名实之散乱”、“名实乱”等。荀子正名思想的提出,正是出于对当时社会政治与学术乱象的不满。荀子名学不仅继承了孔子“正名以正政”的思想;而且荀子还广泛借鉴墨家、名家、道家、法家等各家的名学方法,荀子名学的建立尤其得益于墨辩与名家。尽管荀子借鉴了诸子的名学方法,但是他对诸子之学同样也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这也体现了荀子名学是正名与正道的统一,也即是说荀子希望通过儒家正道驳斥诸子学说,进而以此维护儒家思想正道。荀子名学不仅追求形而上之道,同时也具有明确的现实关怀,而且名学的现实意义对于荀子来说也更为重要。荀子把其名学目标定位为“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就说明在荀子看来,名学的应用价值要比其理论价值更为重要。孔子确立了“名—言—事”的名学逻辑结构,荀子也受其影响并且其名学思想基本也是在这一框架下展开的。以上就是本文第一章主要讨论的内容。根据“名—言—事”的儒家名学逻辑,荀子的名学思想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方面:正名、言辩与成事。首先,荀子“正名”就是对孔子“名正”思想的拓展,荀子把它表述为“正名”、“制名”等问题,这是荀子名学思想的核心部分,也是其名学的起点。而且荀子正名也包含了正“知”与认识的意义,其中“解蔽”就为正名清除了认识上的障碍,所以荀子名学思想首先也表现为认识论问题,而荀子的认识论主要就是以对“知”与“解蔽”的讨论为主。苟子通过考察“知”与“蔽”、“偏知”与“遍知”等,揭示了人类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而且在人类认识过程中五官(天官)的感性之知与心(天君)的理性之知也是相互统一的。而人要把握正确之知就离不开“心”的作用,其中“虚壹而静”则是“心”能够获得真知的应有状态。而且荀子认为人类要全面、正确的认识世界,也要善于“操术”、“择术”,“术”即是方法,与“道”相对,二者合称也即是“道术”。“术”与“道”相比,“术”更加具体而且也更加具有可操作性,“道”则更抽象亦无固定的形式。荀子认为“择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正名”,在认识过程中选择与运用正确的“名”也就能够相应地避免谬误的产生。苟子在“名”的意义、“名”的分类、“名”的作用以及“名”的制作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上是本文第二章所讨论的主要内容。在荀子的名学思想中,“名”还与“语言”相联系,从而表现为“言说”。“言说”在孑L子的思想中就是“言顺”,在荀子的讨论中,“言”不仅具有“语言”的意义,同时还具有“思想”、“学说”的意义。“言”需要“顺”,就说明有“不顺”之“言”,所以“言”也要“正”。而“辩说”能体现苟子名学“正言”的意义,尤其以诸子之学为参照,也更能够凸显出“辩”的重要性,“辩说”就是通过“言说”来表达“名”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这也就是“言辩”。苟子之“辩”又以“止辩”为终目的,其针对的主要就是表现为“奸言”、“邪说”的诸子学说。其中苟子着重批判了墨子代表的墨家,宋钎,老、庄代表的道家,邓析、惠施代表的名家,子思、孟子所代表的儒家之一派等,另外还涉及到法家、它嚣、魏牟、陈仲、史鳝等思想家。以上是第三章的主要内容。第四章主要讨论苟子名学的实践面向,主要就表现为如何“以名成事”的问题,荀子名学之“名”本身也包含了实践的意味。“成事”主要通过“名”的“明分”作用来实现,“名”在理论层面的“明分”就表现为“辨同异”,实践层面的“明分”则是“明贵贱”。荀子就通过明天人、性伪、群己、礼法等,来阐明其伦理、政治思想。“成事”既包含了人的自我完善,即“成己”;也包含了成就对象的意义,即“成物”。“成事”也是“成己”与“成物”的统一。“成己”也即成就自身,主要指向主体德性的培养;而“成物”即成就对象,主要表现为政治实践活动。在德性的培养过程中,苟子首先把“己”与“物”区分开来,“己”是自我意义上的人,“物”则表示为客观的对象世界。政治活动主要在“群”中进行,“群”与“己”的关系也是其中的核心问题,荀子通过“明分使群”、“各得其宜”等来实现人之“群居和一”的理想,从而把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相统一。在此过程中,荀子着重讨论了人与人的关系、群己关系、家族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