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试论曾子学派的“孝”——从礼、仁关系的角度探讨

论文摘要

善事父母为孝。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文化中充满着孝的精神。“百善孝为先”这句古语即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先秦诸子亦莫不看到了这一点。本论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曾子学派的孝的思想上曾子学派是指以孔子弟子曾参为核心的儒家学派。曾子是此一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弟子很多。虽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曾子学派,但因为本文研究所依据的第一手文献乃是《大戴礼记·曾子十篇》,虽此文献或许亦如《论语》,是弟子结集的结果,但此文本中多出现“曾子曰”,故此处行文多以曾子代指曾子学派。采取这种方式的背后的理论依据是,本文以为《曾子十篇》与《论语》、《孝经》等与曾子密切相关的言论没有根本的区别,其思想主旨是贯通的,所以这也是以曾子代曾子学派的深层考虑。本论文意不在提倡孝行,而是尝试着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孝在孔、曾思想中为什么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曾子在历史中的尊崇地位难道是偶然的吗?我们在讨论曾子孝的思想之先,不得不先讨论其师孔子的相关思想。因为后者受前者影响很大。在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孝的地位是由其与孔子的核心观念的关系所决定的。孝与仁是什么关系?孝与礼又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因为孔子讨论孝都是在礼仁关系的大背景中讨论的。行礼在古代意味着它能使人达到中道,也即做到适宜。可是孔子的时代却是礼崩乐坏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根据礼的本质和根源,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孔子突出强调了仁的思想,故而礼、仁皆为孔子的核心观念。孔子那里的礼仁关系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这之中就包含着为什么孔子对礼一往情深,礼在古人那里究竟意味着什么的问题。这个礼实际上乃是广义上的礼。礼之不行实因为人出了问题,与礼相对而言的仁,实际上是礼的人情根据,离开了仁的礼,在孔子看来,就失去了礼之本义,就不再是礼。然而与礼相对之仁,亦是由礼来规定,发乎人情而止乎礼,所谓克己复礼为仁是也。所以,我们看到,孔子那里仁礼关系实在是分而又合,浑然一体的关系。一般认为,孔子论孝乃是根据具体的人加以具体的指点,这固然不错,但是,古人也看出来了,不仅如此,孔子论孝还是有一以贯之的章法可寻的。本文也认为,藉乎历代注疏,能够让我们显见,孔子教导孝,总是不离开礼与仁。因为孔子对孝的指点,实际上都突出了子事亲之爱与敬,而爱、敬实与礼、仁息息相关。所以,至此,我们就可明白,孝在孔子处的地位——不论是其弟子有子总结的孝与政之关系,还是孝在学中的地位——都是因为孝与礼、仁,这在孔子那里核心的两个观念紧密相关的缘故。孔子论孝,既关联到礼亦关联到仁,孝可以沟通礼仁。作为孔子学生的曾子全面地继承了其师的学说,其论孝亦是在礼仁关系的大背景中展开的。在曾子孝论中,有三个主要的命题:忠为孝本,用忠贵礼,孝有三。忠、礼关系近乎礼仁关系,或者说是曾子对孔子那里礼仁关系进一步深化的讨论,因此,忠较之礼,亦象仁一样处于更加基础的地位。在三孝之中,曾子尤其强调第二等的孝。学也是孔子思想中另外一个核心观念。儒家之学主要指修身。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学即修身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曾子十篇》主题可以说即是学。学囊括了行,在曾子那里,一切孝皆是行父母之遗体,因此学与孝之间的关系就很明了。遗体观念亦因此成为支撑曾子整个学说甚或儒家学说的核心观念。正因为遗体乃是实而非虚,所以曾子之孝乃是实孝,曾子之学亦是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