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研究——兼论早期易学相关问题

论文摘要

上海博物馆于1994年从香港文物市场上购藏了一批战国楚竹书,是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这批竹书正在陆续整理和公布。其中《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三册有《周易》一篇。这是目前所见早的一种《周易》本子,年代为战国晚期。 上个世纪下半叶以来,多种易学文献与竹简易筮资料纷纷出土。计有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经传,阜阳汉简《周易》,王家台秦简《归藏》,以及望山、包山、新蔡、天星观、秦家嘴等竹简易筮资料。通过对这些出土易学文献和易筮资料的综合比较考察,可望对周易的源头和性质有更为真切而深入的了解。 本论文第一章主要概述了楚地出土的易文本和竹简易筮资料。这是作进一步广泛而深入研究的前提。全文不但着重研究了上博易的一些具体问题,而且深入论述了与之相关的一些早期易学上的问题,如“易本卜筮之书”的问题,早期易学中的多种卦序及其所体现的观念问题等。 第二章即以出土易与易筮资料为基础,着重考察了“易本卜筮之书”的源流问题。战国竹简易筮资料是商周卜筮刻辞制度之遗存。这些卜筮刻辞是《易经》卦爻辞得以编纂的素材,表明了《易经》的卜筮本性。但是,如果《易经》仅仅停留在起源上,也就不存在“易本卜筮之书”的问题。“易本卜筮之书”的问题是由于《易经》在后世出现了多向度的解释而被提出来的,因而我们从对《易经》的后世解释之流出发,从解释学的角度深入考察了“易本卜筮之书”的提出问题。从解释学的意义上来说,虽然“易本卜筮之书”是针对纷繁复杂的对《易经》的解释提出来的,但它的提出对各种解释《易经》的方法与向度并不构成致命的冲击。对《易经》所作的多层次多向度的解释是由易学史本身的发展,由知识本身的发展以及解释活动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易本卜筮之书”之提出的意义不在于否定象数和义理等多路向的对《易经》的解释,而在于它体现了易学学者从流溯源的自觉的要求。恰恰在深层结构上为各种《易经》解释向度提供了出发点。“易本卜筮之书”在出发点上有着复杂的表现。易辞体例与易文献编纂的问题,卜与筮的关系问题,卜筮轻重、先后的问题等等,都在这个出发点上有充分的展开。《易经》卦爻辞作为文本形成之后,仍有三种用易方式并存。《易经》卦爻辞文本是这些用易方式之所以存在的根基,也是《易经》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