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中庸》“慎独”探论

论文摘要

“慎独”是儒家传统修养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庸》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其它诸多古典文献中也都出现过对慎独的论述。传统观念一般认为,“慎独”就是指在独处的时候要谨慎小心,战战兢兢,在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的情况下,仍然能自觉采取警惕戒惧、临深履薄的态度,而绝不会背道而行,肆意妄为。这种观点普遍为大众所接受。然而,随着简帛材料的出土,学术界对于慎独的含义开始了新一轮争议和探讨。本文将历代学者对传世文献中的慎独与新近出土简帛材料中慎独的理解进行疏理,认为“慎独”包括几个层次的含义:其一,从修养工夫的角度理解“慎独”;其二,将“慎独”理解为心性本体;其三,强调“慎独”的德治义,注重“慎独”的道德教化功效。帛书《五行》篇的慎独说,注重从心性的角度对“独”作本体义的揭示,这便使之能够由“独”的心性本原处,对慎独工夫及其德化之效,作一种立体的、通贯性的说明。《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但是《中庸》又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人性是得自于天的,为何率性而行却不能达到中庸之道呢?这是由于得自于天的性常常被欲望所蒙蔽,所以需要有戒慎恐惧的慎独工夫。慎独作为修道之教的一种工夫,对于实现中庸之道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慎独”是实行中庸之道所必须采取的一种修养教化的工夫,《中庸》中的“慎独”更是“诚”的体现。诚是天道本体,天道是“至诚无息”、真实无妄的存在。因此,人若要达到与天为一的境界,首先必须达到诚的境界,即做到真实无妄,诚信不欺。要做到真实无妄,诚信不欺,首先不能欺骗的就是自己。如果做不到慎独,人前一个样子,人后一个样子,那只能欺骗别人,对于自己是无法隐瞒欺骗的。“慎独”即是不自欺,无论是面对大众还是面对自己,都要谨慎认真的对待自己的思想行为。“诚”是实有诸己而真实无妄,“慎独”则正是诚之实有诸己的自然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