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人性与德性:孟子与亚里斯多德伦理思想比较

论文摘要

孟子用他独特的人性理论对原始儒学进行开创性的系统化的说明,对后世特别是唐宋以后的伦理观念和生活方式影响很大。亚里斯多德是古希腊文明高的典型的代表,西方伦理学之父。本文以这两位大师为样式,对东西方伦理思想在文明之初,学科形成之初进行比较。希望通过比较,揭示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之下,不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寻找人类精神的共性。本文的比较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道德基础部分,也就是人性论部分,即什么是人的本质的问题;二是德性论部分,主要回答,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美德?如何形成美德?等问题孟子认为人与兽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道德心,有道德的人和无道德的人的差别也在于此,他从人的超越性和天人合一的角度来解释人亚里斯多德则认为人的理性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特性,这是漫长的自然有目的的演化的结果,人社会的背景中的道德实践,是在理性的主导下的有目的行为孟子由假设的理性事实出发,通过直觉的选择,得出人性本向善的先验主义结论亚里斯多德从大量的可观察的经验事实出发,通过理性分析或者经验的列举,认为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善与恶是人选择的结果,善是人的目的孟子认为恶是由于先天良心的丧失,德性的形成就是求放心的过程,孟子还将讲了许多具体的方法,诸如养气集义,持志尚志,反身内求等以培养主体的内在品质为目的的方法。亚里斯多德认为美德就是一种理性的中道,恶就是偏离中道所以,我们必须按正确的理性原则行动,就主观而言,这须是自愿的和明智的选择的行动,从客观上而言,往往表现在对体现社会正义的法律规范的遵守。不同的个人经历,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不同的理论背景,不同的说理方式,不同的人性论理解,不同的语义内涵,孟子与亚里斯多德的伦理思想有太多的差异,但这些差异却指向了一个共同目标——过有德性的生活。这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种种道德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