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魏晋玄学道德修养论研究

论文摘要

道德修养是人的道德活动形式之一,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变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过程。不同社会、时代和阶级的道德修养论有着不同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儒家所讲的道德修养过程,其主流是以孔子的“仁”以及孟子的“性善论”为基础,通过内省和外学,终达到天人合一、成圣成贤的过程。老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是先设一个道德的总体—“道”,然后要求人们把逐渐去除外在的物欲,达到虚极守静、返朴归真的境界。庄子的道德修养的过程,是从“外天下”到“外物”,再到“外生”,达到“朝彻”而能“见独”,即把客观的东西都去掉,才能“得道”。《礼记》中以孟子的思想为主干,结合荀子的思想,提出内外兼修、正心诚意与格物致知相统一的修养过程,体现了内修心性、外学义理的内外兼修的道德修养过程。汉初董仲舒在其“天人感应学说”基础上提出了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一系列道德规范。东汉末年,阶级矛盾激化,名教完全丧失了社会教育功能,忠孝名节形同虚设。具体表现为:皇权虚设,外戚、宦官专权,地方豪强势力纷出,黄巾起义爆发。通晓经学的东汉士人阶层在维护名教的斗争中,屡遭党锢之祸,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在这种情形之下,知识分子尝试用老庄的思想去诠释儒家经典《易经》和《论语》,力求通过糅合儒、道两家学说以探求保持儒家道德标准的新形式,魏晋玄学道德修养论由此产生。魏晋玄学道德修养论建立在先秦诸家尤其是道家道德修养论基础之上的,通过论述名教与自然关系、有无本体之辨、形神关系之辨、养生论等命题,倡导思想解放,追求个性自由,对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都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