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荀子“非墨”思想研究

论文摘要

先秦时代,百家争鸣,荀子“非墨”便是其中一例。在荀子看来,墨子之学总的弊端是重实用而轻文理。具体说来,荀子“非墨”的主要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首先,是对墨子“非乐”的批判。墨子认为礼乐空耗民财却无实际效用。荀子则指出“非乐”会导致对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危害。“非乐”会使个人的行为举止多有过失,同时又会使社会陷入混乱的状态。第二,是对墨子“节用”的批判。墨子想要通过“节用”来达到使天下富足的目的。荀子则指出“节用”不但不能使天下富足,反而会纵容人性中的自私。在他看来,天下富足需要“顺天应人”的具体措施,也需要“上下俱富”的根本原则。第三,是对墨子“尚同”的批判。墨子希望通过“尚同”来实现绝对集权的政治体制,并用如此体制来维持天下的秩序。荀子则指出“尚同”无视差异的治国方式并不有效,平治天下需要提倡“明分”。所谓“明分”便是使天子到庶民都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第四,是对墨子“天志”的批判。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天的意志会对人的行为进行赏善罚恶。荀子则指出强调“天志”会使人产生对命运的迷信和对鬼神的依赖,从而忽视人的作用。荀子认为天是自然之天,人对天的态度应该是“制天命而用之”。荀子是先秦哲学的总结者。他在批判的同时,也适当地吸收了墨子思想中的一些内容。首先,在“尚贤”的问题上,荀子和墨子有着相似之处。荀、墨都认为人才是国家兴盛的关键所在;两人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实际能力,而不以相貌、出身作为判定人才的标准。第二,在“人性”的问题上,荀子和墨子有着相似之处。荀、墨都认为人生来具有趋利避害的天性。放纵这种天性,则会使人产生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恶果,从而得出人性为恶的结论。同时,荀、墨都认为人性虽恶,但都有去恶入善的可能。在克服性恶的过程中,荀、墨都十分重视为师者的作用。荀、墨二人思想的相似处是值得思考的。首先,这是荀子吸收百家精华的体现,也是儒家学者回应时代发展的权变。第二,在荀、墨的相似中,两人有着不同的立足点。荀子始终是以儒家为本位来批判继承其他学派的思想,于是荀、墨的相似思想中依旧存在着差异。总结荀子“非墨”思想可以从“内圣”、“外王”两个角度分别入手。首先,荀子的“礼治”拥有“道”的高度,而墨子的“兼爱”只停留在“术”的阶段。相比之下,荀子的“道”比墨子的“术”更能化解人性中的恶。从而得以完善修养,实现“内圣”。第二,荀子礼法并重的方略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而墨子的治国理论则包含更多的空想成分。相比之下,荀子的王霸并举更接近实际。从而能够平治天下,达到“外王”。荀子“非墨”思想的提出既是儒、墨争鸣的需要,亦是儒学自身调整的结果。荀子“非墨”思想的意义在于明分儒墨,总结前代;进而可以推论出荀子思想的意义在于扬弃百家,启迪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