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先秦道家人性论研究

论文摘要

在道家哲学中,道是天地万物的总规律及由此引申出的原则、道理、方法等,道的根本性质是清静无欲。气是一种细微的物质颗粒,它永恒存在。道与气相互配合生成万物,因此,我们把道家的万物生成论称作“道气二元论”。而《太一生水》的万物生成论是“道气二元论”的另一种形式,是对老子道物二元论的解释。在道与气配合生成人的过程中,道、气赋人以善性;同时,人的本能欲望也根源于气。道赋人以善性之后,还将继续对人性起着蓄养作用。并且,在道家看来,人天性中的自然本能与善性是不变的,圣人自始至终保持着自身美好的天性。然而,道总是推动着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反者,道之动”是人性异化的形上根源,阴气的兴起也为人性的异化提供了形而上的解释。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多欲多为的政治是人性异化的主要原因。统治者行仁施惠、尚贤等政策的推行,刺激了人们的好利之心,引起人们争名夺利,从而导致了人性的异化。并且,道家认为,世俗圣人所提倡的仁义带有功利性,扰乱了人们清静的本性。此外,恶劣的自然环境、不良的社会习俗、职业及技术的使用、经济过贫过富也是造成人性异化的重要原因。从个体的角度来说,好恶之情是人性异化的主要原因,而好恶之情根源于人的生存本能,它不仅异化了自身的本性,同时也败坏了他人的本性。面对人性的异化,道家主张“复归”。“反者,道之动”及“物化”理论是人性复归的形上根源。从个体角度来说,只有“无情”才能复性。无情并非指不要任何情感,而是指去除好名利、好生恶死等世俗情感。“无情”以复性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齐物”以去世俗之情;“坐忘”以忘世俗之情;“心斋”以顺应万物之情。这三个层次呈现出逐步提升的人性境界:“齐物”以去世俗之情,心中仍然有物;而“坐忘”却是物我皆忘;高的境界在于不仅顺应自身的清静本性,还能顺应万物的本性。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推行无为政治是促使整个人类社会本性复归的主要方法。无为即清静无欲,遵循规律办事,顺物而为。无为政治包括现实手段与理想措施两个层面。从现实层面来说,道家认为,尽管提倡仁义、尚贤等政策对于促使人性的复归存在诸多弊端,一旦面对现实,还是不得不使用这些治国之具。因此,道家对治国之具进行了改造,提出“至仁”、“至礼”等观点。并且指出,只有掌握了治国之道,才能更好地使用治国之具。然而,道家的政治追求远不止于此,道家认为无为政治的理想措施是:统治者清静无欲、不去干涉人们的生活,让人们自由发展,从而社会中人们的本性也就自然纯朴了。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人性的衍化经过了无知无欲的天性——异化人性——无知无欲的天性三个阶段,后一“无知无欲”并非原始的无知无欲,而是经过了“知”以后更高阶段的无知无欲。因此,我们试探性地把人性的衍化归纳为“人性衍化三段论”这一概念。道家以道论性的思维方式、人性异化与复归的思想对儒家、道教、佛教的人性论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道家对形神关系及人性复归的深入思考对社会现实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