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庄子的心理哲学研究

论文摘要

《庄子》一书不光论述了身心关系、认知过程、思维与语言、理想人格、幸福观等内容,而且深刻细腻的描述了特殊的意识状态——梦、“坐忘”,及其相关的心理感受。研究庄子的心理哲学思想无疑将丰富道家庄子哲学的研究内容,而且将对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庄子的心身观。首先,庄子认为“养形必先于物”(《庄子·养生主》),有了躯体之后才有精神。“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庄子·天地》),形体保持了精神,精神表现出不一样的特点,这便是性格。同时,庄子认为形与神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外表十分丑陋的人,其心灵却并不一定丑陋扭曲。其次,庄子认为“精而又精,反以相天”(《庄子·达生》)。人的主观精神对身体具有影响作用。养神对于保身养形很重要,人生病往往由于忧虑而“自伤”,并非被外物而伤。庄子的形神论体现了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尊重及对人的个性性格的高度关怀。第二部分庄子的认知观。首先,庄子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他把心理、意识比作镜子,主张心反映物,认为人的心理、意识反映的内容和材料来自外界客观现实。同时,庄子认为心理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反映外部客观世界。这表现在人认识事物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物,并且人对物的认识会受到认知主体自身特性、个人先前经验、认识对象本身的限制。其次,庄子认为“知者,接也;知者,谟也。知者之所不知,犹睨也”(《庄子·庚桑楚》),将人的认知过程划分成两个阶段:“接知”和“谟知”。“接知”即为感知,是认知的第一个阶段,“谟知”即为思维,是认知的第二个阶段。第三部分庄子对“言”与“意”关系的认识。对此,庄子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很多正确的发现。首先,庄子认为语言与思维是工具与目的的关系。其次,庄子认为语言在“达意”、“明道”上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其三,庄子深刻的认识到,语言与事物、思维与事物的关系,并不是一致的。语言与事物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而思维与事物则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后,庄子区分了两个世界:可以言说的现象界和不可言说的本体界。借此,庄子告诉世人要回到事物本身去追求道,在实践中去了解道。庄子主张人们应去追求无为的自然,而不应去追求积极言说的人为。第四部分庄子的“梦”和他书中所描的特殊状态“坐忘”。首先依据佛洛依德梦的解析的观点对庄周梦蝶进行解析,借以了解庄子的心理状态。其次庄子所讲的坐忘状态。这个状态很神秘,“隐几而坐,仰天而嘘,苔焉似丧其耦”(《庄子·齐物论》)、“形……如槁木”(《庄子·齐物论》)、“心……如死灰”(《庄子·齐物论》),其实这实际上是一种无意识状态,和现代心理学研究的静坐和超觉静坐是基本一致的。后,《庄子》书中符合高峰体验状态的内容。庖丁的“踌躇满志”(《庄子·养生主》)、庄子游于山林自然问的“欣欣然而乐”(《庄子·知北游》)、“出游从容”(《庄子·秋水》)的鱼之乐、庄周梦蝶的“栩栩然”(《庄子·齐物论》)等等“体道”状态都有关于高峰体验的描述。在体道的过程中,人们会体会到高峰体验。第五部分庄子的理想人格。对于人格,庄子主要集中在探讨什么是理想人格,理想人格具有哪些特点。他认为理想人格首先能够心思通达、破除“成心”;其次能够超越世俗物欲的羁绊;其三,拥有豁达的心态;其四,持有齐万物、齐物我的观点,没有绝对化的观念;其五,追求精神自由,追求道。第六部分庄子对幸福的认识。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得到幸福呢?庄子的解答富有智慧,引人深思。他认为安命顺物,达到游心逍遥的状态即是幸福。安命顺物是得到幸福的途径,游心逍遥即是幸福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