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象山心学的工夫论

论文摘要

陆九渊是南宋的著名思想家,与同时代著作等身的朱熹相比,他并没有留下丰富的著述,但却开创了理学中的心学一派,这是耐人寻味的。可以说,其学问的殊胜之处正在于他所自言的“易简工夫”。本文以象山心学的工夫论为研究对象,结合对其留下的文字的解读,力图阐明象山心学工夫中的本体、结构和具体的细节以显现其工夫论的风貌。文章的第一章简短地介绍了陆九渊的家世和生平,主要记述了家族生活对陆九渊日后为学的重大影响。第二章探讨了象山心学工夫的本体,即“本心”。陆九渊自承其学乃是有得于孟子,他所反复言明的“本心”是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思想而来的,“本心”就是孟子所谓的“仁,人心也。”本文首先区分了陆九渊关于“心”的三个层面的用法,进而指出“本心”乃是“心”的第三层面而言,既人人所同有的道德的先验本原。在宋明理学中,“理”也有先验的道德本原的意味,所以辨明“心”与“理”关系乃是必要的。在象山心学中,“理”并不是外于“心”的,而是与“心”同一的。这种同一不但是外部形式上的一致,而且是由两者相同的内涵所决定的。陆九渊所谓的“心即理”就是在这两点上立言的。第三章分析了象山心学工夫的结构和具体细目。象山心学的工夫都是指向发明“本心”的,即以发明“本心”为归宗,而“本心”乃是“即存有即活动”的,所以发明“本心”是要在人伦的生活中的才得以实现的。因此,在工夫的初始阶段,要发明“本心”;待得发明“本心”后,就要于时时处处存养之。这就是象山心学工夫的结构。静坐是属于前一阶段的工夫,其作用乃是“收拾精神”,即使个体能于心之已发的混乱状态中抽身出来。辨志是属于后一阶段的工夫,乃是就觉识体察得“本心”的发用而言的,以坦然明白之“本心”辨明心之已发,使之归于有序以合于理。所谓的存养,其实是“即觉识即存养”的。由此,陆九渊认为读书就是要明得“此心此理”,一旦明了,就应该当下承担以施行于事事处处。第四章论述了象山心学工夫论的局限性及由此而来“是禅非禅”的争辩。发明“本心”可以说是象由心学工夫论的核心,由此似乎使其有重于内而轻于外的特点。象山后学们不读书,只是默坐澄心,这其实是其未能领会象山心学的精髓所致,而并非是象山心学本身的问题。所以,象山心学由此而招致的类禅的指责,其实是不相干的。象山心学之类禅只是外在形式上的相似,乃是学问进于一定境界所必然展现的一种姿态,至于其学问的宗旨以及工夫的本体与禅学都是不同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象山心学对禅学也确是有所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