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自然化的延展心灵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延展心灵论题改变了我们的认识思维。它把思维看作智力的生态位构建,也就是说,认知自主体把物质与社会文化环境资源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重新设定实现这些环境的能力。问题是:如果心灵不再主宰思维内容,那么“自我”将安身何处?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要弄清楚延展心灵的概念,需要把“心灵”假定为混合的实体,位于它的物质部分所在的任何地方,但不是任何人都接受这样的“心灵”。这样的实体只能用整体虚无主义(mereological nihilism)来解释。由于部分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混合的物理实体事实上也不可能存在。本文采用“自然化”的方案解决这个问题,即用“构成解释”替代“因果解释”,重点解释延展心灵是如何“构成”的。我们注意到人有改造或应用环境资源,整合生物能力来延展认知技能的天赋。人类用大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同时,也在用各种“认知行为”弥补它的局限。要么把复杂的认知任务还原为身体的操作,要么改造周围环境。这是一种“卸载”认知任务的策略,在问题求解中也很常见。人们依据问题求解的惯例,创造外部认知技术,促进认知的发展。认知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核心是:把环境道具和辅助物纳入以生理为基础的问题求解惯例中,从而避免和克服人类生物“湿件”的计算局限。人的智能对“认知支架”的依赖,需要以“认知不(仅仅)在头脑中”为先决条件。“延展认知假设”符合这样的要求,它强调人类的认知有很大一部分不局限于大脑内,身体与环境资源也是认知的“分体”(mereological)中的一部分。为此,我们把“延展心灵”的表述转化为延展认知假设:①心灵是有心理状态和心理能力,参与心理过程的实体。②心灵是完全由物理成分组成的复杂物理实体。这些成分通过适当的组织,构成心理状态的物理实现。③延展认知假设意味着,某些心理状态和过程的物理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借助神经以外的资源,它们是生物体的身体或外部环境的一部分。④心灵位于它的心理状态物理实现的任何地方。经过这样的转换,说明认知如何延展,实际上就说明了心灵的延展。我们的结论是:“自我”跨越了皮肤边界,混合了物质文化符号,是一种文化生成的存在。这样的延展认知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心灵的现象意识状态随附于生物体边界内的神经机制。确定这个范围要借助类似Georg Theiner的方法论原则,即用“公平”原则,本体论承诺佳科学理论中不能逻辑量化的实体;用“坦白”原则,本体论承诺佳科学理论必需的所有实体;用“延展公平性”原则,拒绝延展心灵理论解决其他理论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我们认为,只要无法克服功能主义的缺陷,延展心灵的问题永远无解。对此,本文把心灵看作感受性,用复杂的社会方法构造感受性。主张交互作用是人类主体感觉的现象,不是物质活动的现象。心灵能参与物质活动,但物质活动要想分享心灵,必需以心灵的经验出现,也就是说,作为现象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