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抗战期间中国物理学家的工作及贡献(1937-1945)

论文摘要

抗日战争的爆发,迫使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大批内迁,图书、仪器和实验设备损失严重,教学和科研环境极端恶劣,师生的生活条件急剧下降,此时中国物理学的发展遭受重大挫折。但是,中国物理学家不仅坚持教学和科研工作,而且运用科学知识积极支援抗战,为中国物理学教育、科研事业的稳步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论文在阅读、分析、整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着重考察了抗战前近代物理学在中国的引入及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抗战爆发后中国高校内迁过程和战时的教学条件;详细分析了这一时期内迁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从而概括了西南联大等高校的物理学教育和研究工作的特点;从教育、科研和抗战斗争三个方面,对抗战期间中国物理学家的工作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梳理,重点探讨了西南联大物理系、北平研究院和清华无线电研究所的科研贡献,以及叶企孙、严济慈和孟昭英等物理学家对抗战的贡献。这项研究,对于世人了解中国知识分子在八年抗战期间的艰苦历程,弘扬献身科学、教育救国以及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有着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