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生存与敬畏—对大兴安岭地区传统生产方式的哲学思考

论文摘要

大兴安岭地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我国重要的林区。丰富的森林资源给这里的人们创造了便利的物质生活条件,也让当地传统生产的各个方面都打上了森林的烙印。同时大兴安岭地区也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19世纪中期以前,在这里居住生活的都是当地特有的少数民族,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等。这三个民族也被称为“北方三少民族”。其中有代表性的原住民是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鉴于大兴安岭地区这样的特点,可以将当地的传统生产方式归为当地原住民族的生产方式。通过分析这两个原住民族的生产状况可以发现大兴安岭地区的传统生产方式是:在生产方法上,以狩猎为主,牧农渔和采集为辅;在生产形式上以“乌力楞”生产组织。大兴安岭地区的传统生产有这样的特点:在生产中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要多于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这是因为集体劳动和平均分配的方式,让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单一,比较容易处理。所以相比之下,人与自然的相处比较复杂。这表现在人们在传统生产中对诸多自然现象、自然物和动物都很敬畏。在人与自然矛盾相对突出,生产和生活一定要适应自然环境的状况下,人对于自然也必然会产生特殊的认识,也会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大兴安岭地区,森林也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东西,它是当地人生产和生活的载体,人们对于森林有着极为特别的感情,既尊敬又爱护同时又有些畏惧。人们尊敬森林的无私,竭尽自己所能去爱惜森林,以林为家,回报森林。传统生产对森林的情感反映了人与森林平等共生的思想,以及人对森林及自然界的道德关怀。在当代社会,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已经完全普及,人们在享受现代化生产方式带来的快捷生活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其巨大弊端,这时人们又回头向传统借鉴。大兴安岭地区的传统生产方式注重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人必须热爱自然,肩负起保护自然的责任。这种思想对提升现代社会生态道德意识、构建当代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有很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