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可持续发展观视野下的“退牧还草”——以克什克腾旗为例

论文摘要

中国北方在过去的近50年里,沙漠化土地以其广泛的分布和迅速的发展构成了区域主要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到2000年沙漠化土地已达到38.57×10~4km~2,它们主要分布在农牧交错带及其以北的草原牧业带、半干旱雨养农业带和绿洲灌溉农业与荒漠过度带。沙漠化土地的迅速发展不仅使中国北方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而且严重影响了中国整个区域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纪之交,党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指出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制定了“退耕还林还草”、“禁牧、休牧,退牧还草”等一系列国家政策。 本文以克什克腾旗“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作为研究对象,克什克腾旗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的交汇带,南邻河北省围场,在历史与现实中历来都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土地资源丰富,变化剧烈。近些年该旗土地的不断荒漠化扩大了南下沙尘暴的沙源,对整个华北特别是严重影响到首都经济圈的生态安全,对京津地区的生存环境演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退牧还草是必然之策。同时,在我们的调查中牧民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会有明显的矛盾和冲突,往往生态环境的恢复是以牺牲牧民的经济利益为前提条件的。此外,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这项工程涉及的地区范围广、参与人数多、操作难度大,国家的配套政策相对滞后而且不够明确,所以导致地方政府在退牧还草过程中规划得不够科学详尽,使国家的政策在实际实行中产生了一些“误差”。总而言之,我们在对克旗的研究中,通过实地走访调查,采取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典型调查与宏观分析相结合,运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对退牧还草的效益和其后的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以可持续发展观的视角审视退牧还草的过程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