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四川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

论文摘要

四川西部地区有着悠久的人类文明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文明至今,川西地区经历了渔猎、农业、工业三种不同的文明形态。每一次文明的更替,伴随着人们物质的胜利,自然环境经历了更大的损伤。以至于在20世纪末,自然环境由于积累了太多的不合理开发的后果,各种灾害频频发生;降水不均、水土流失、泥石流、伏旱时间延长、土质恶化、生物物种骤减等等。这些灾害都是自然界给予人类的报复。也正是由于这些报复,促使人们去考虑如何才能减少灾害,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运行的环境,甚至让环境再次为我们造福。 当我们进行生态恢复或生态建设的时候,不同的地区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为难。在经济大发展的形势下,生态建设似乎有些碍手碍脚。持续发展的概念在地方上叫得响,实施起来却又缺乏信心和勇气。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对立?原因有两点,一是缺乏正确评价物质胜利的价值标准。生态文明在机械论世界观眼中毫无价值,这也直接影响了制定政策与实施的决心。二是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规划,没有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历史性的放在同一时间与空间。二者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对立也同样必然。关键在于如何协调好二者关系,增加相互促进的机会,并因此化解对立。 寻找这样的协调机制是本文的终目的。本文首先对该区的生态现状、历史发展进行总结和归纳,分析了本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植被大面积破坏的现状和历史,并对这种破坏的思想根源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文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人的意识主导的。因此着重对造成文明形而上学发展的机械论世界观进行剖析,对机械论世界观的三种表现形式即经济主义、个人主义和科学主义予以分析和驳斥,在批判的过程中树立以生态学世界观为基础的哲学范式。只有当人们的生态已是逐渐提高,生态世界观得以真正确立,我们才能迎来生态建设的春天。 生态哲学为可持续发展理论提供了哲学基础,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繁荣,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保障。四川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不仅对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对实现全国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意义重大。川西地区又该如何来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从三个方面来建立发展模式:第一,从生态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人口过多是造成生态危机、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生态移民或是劳动力输出不可避免。做好劳动力输出工作,发展打工经济的潜力,应该成为政府工作关注的一个重点;第二,因地制宜,发展基于生态建设的复合大农业,力争做到科学规划,科学实施;第三,发挥旅游、民俗、矿产资源优势,开创就业与经济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