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可选择的技术:关于技术的解释学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首先探索了解释学在何种意义与程度上适用于技术的问题。在强调意会理解的前提下,考察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在解释学基础上统一的可能。进而指出,兼具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的技术,有着显著的人文科学特征。文中将技术概念的界定与反对技术本质主义的思考相结合,以家族相似谈论和描述技术,并对技术理解的前结构、工具的“上手”、“在手”状态以及技术理解的解释学循环进行了讨论。后,以“阅读技术本文”的方式,分析了一起核泄漏事故所体现的人—机现象学、解释学关联。 其次讨论了技术知识的解释学。文章肯定了技术知识是有别于科学知识的独特知识类型的观点,承认技术认识论研究的可能。但同时强调指出:基于可编码知识的技术认识论不仅排除了“意会知识”成分,而且在本体论意义上忽视了“意会理解”的更根本作用。文中对技术理解的意会性,技术知识的意会性,以及技术意会知识与明言知识之间的转换、扩散进行了解释学研究。后,以核武器设计、制造为例,说明即使对如此尖端的技术而言,意会理解仍然不可或缺。 其三论证了技术活动的解释学。在将社会行为视作本文的条件下,对技术建构论进行了整合,赋予技术解释灵活性、技术框架、技术风格、行动者网络等范式以解释学意义。进而批判了基于逻辑实证主义的“原子语言设计模型”,倡导以哲学解释学为指导的“解释学设计模型”,并论述了技术设计中的解释学循环、问答逻辑。然后,以技术代码的形成与作用,揭示出处于力量对比语境中的技术活动的解释学意蕴。 其四,阐释了技术人造物的解释学。从广义对称原则出发,以技术人造物的功能意向性为依据,论证了将技术人造物看作本文的可能,形成了技术人造物本文分析方法。然后,以此“阅读”技术创新的“多重正本”、技术的性别正本。为了强调“技术本文”作者原意的“顽固性”及用户阅读时的灵活性,对技术的“道德授权”、“政治场景”、“可用性”以及“技术驯化”进行了解释学研究。 本文的理论创新之处主要在于:拓展了此在技术存在的解释学意义;充实了哲学解释学关于“本文”的定义域;突出了技术的人文科学特性;强化了意向性在技术哲学研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