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波普尔“逼真性”科学真理观探析

论文摘要

真理问题是哲学认识论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在认识论史上,围绕着真理及其本质问题,哲学家们曾进行了长期、激烈的争论。在西方哲学中,影响较大的关于真理本质的理论主要有四种:一是符合论,二是融贯论,三是实用论,四是冗余论。它们之间的对立与争论,构成了关于西方真理本质问题的理论发展的主线。波普尔从批判理性主义出发,受塔尔斯基(Tarski)的符合论影响,波普尔说过在他对陈述如何与事实相符合的问题毫无希望的情况下,是塔尔斯基的真理定义使他放心大胆的谈论真理。波普尔在科学探索的目标问题上引入了“逼真性”和“逼真度”等概念。波普尔把科学理论具有的逼近真理的性质称之为“逼真性”,而把科学理论逼近真理的程度叫作“逼真度”。波普尔认为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批判以找到愈来愈接近真理的理论,我们虽然不知道我们距离真理有多远,但是我们能愈来愈接近真理。波普尔“逼真性”理论提出以后经过他人的研究当今经过了两个发展时期:1974年至1986年格雷汉姆.奥迪(Graham Oddie)和艾尔卡.莱因洛托(Ilkka Niiniluoto)等人用相似性或者类似性的联系的方式尝试说明逼真性;1987年至今,对于逼真性的研究活跃的继续进行着,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有趣的结果和应用,但是没有很多引人注目的新奇的成果。伴随波普尔的“逼真性”发展同时出现的还有人们对于“逼真性”的批判,蒂奇和米勒先指出了波普尔“逼真性”的缺陷,其他一些学者也对波普尔的理论进行了批判。尽管如此,还是有学者为波普尔的“逼真性”真理观进行了辩护,本文后介绍一下新近人们对于波普尔“逼真性”的五种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