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呐喊·追求·幻灭───蘩漪追求个性解放的三部曲

呐喊·追求·幻灭───蘩漪追求个性解放的三部曲

一个伟大的戏剧家,往往也是思想家,或者说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他们关怀人的命运,关怀人类的命运。莎士比亚是这样,曹禺也是如此。他的戏剧强烈集中地表达了“五四”新文学主题,呼唤出被压迫者的心声,以个性解放的革命民主主义力量,有力地冲击了中国封建主义与黑暗社会,并以《雷雨》、《日出》、《北京人》为代表,在现代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他笔下的蘩漪,就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代表,是曹禺贡献给现代文学女性画廊的一个富有独创性的美学形象。她那“火炽的热情”[[1] 曹禺:《雷雨·序》第18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1]、“强悍的心”[[2] 曹禺:《雷雨·序》第18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2],使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3] 曹禺:《雷雨·序》第18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3]。尽管她所追求的个性解放带有明显的狭隘性,也无法使自己获得真正的幸福,但是却唤醒了人们对自由、对理想的追求,在当时的“五四”文坛引起了热烈的回响。呐喊、追求、幻灭,不仅是蘩漪追求个性解放的三部曲,也是当时众多资产阶级女性追求个性解放的历程。

(一)呐喊:凸显人最可贵的觉醒

鲁迅说过:“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4] 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29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4]蘩漪作为一个悲剧形象,在她身上必然存在着有价值的东西。作家通过富有创作个性的戏剧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蘩漪对爱情、自由、幸福的那份美好的向往和执着的追求。在她所生活的窒息人性的污浊环境中,这份可贵的觉醒正是她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然而这份觉醒并不是与身俱来的,而是在整个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其一,现实的压迫,人性的摧残促使繁漪觉醒。蘩漪生活在一个封建性资产阶级大家庭中。在当时的中国,这样的家庭所共有的特征是既带有资产阶级的虚伪和自私,又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性。在这样的环境下,蘩漪既没有人身的自由,更没有思想的自由。作家着重通过她与周氏父子的矛盾冲突揭露这个封建大家庭对女性身心的摧残。在周家,封建专制制度无处不在。周朴园作为一名封建专制家长,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可以说,他是周家物质和精神的统治者。在他的统治下,周家沉闷得象罐头一样不透气,一切都是死一般的寂静。而其中最大的受害者就是蘩漪:这个在物质上应有尽有的女人,却过着一贫如洗的精神生活。曹禺抓住“周朴园逼蘩漪吃药”这一关键性的场景,不仅让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充分展现,而且集中反映了封建制度不仅剥夺了妇女的社会权利,也剥夺了人的精神自由。这是《雷雨》远比其它同类作品深刻的地方。其实,蘩漪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她所渴望的,只不过是一个资产阶级女性对爱情、自由的向往。她曾对周萍说:“你不能看见了新的世界,就一个人跑。”从这儿不难看出,她的理想是可怜的,她只不过想逃出周家这个罪恶的世界,可显然那是行不通的。当时的时代和她所生活的环境把一切生的气息和活的生机都扼杀了,她不可能到外面去寻找新的生活。因此,她只能在周家这个狭小的圈子里寻找她所需的爱情。周萍的出现,一开始似乎是给了蘩漪一些温暖和希望,使她看到了生机,得到了冲破周公馆这个黑暗世界的一线希望。他曾在那个客厅里,对着一个“母亲不象母亲,情妇不象情妇”的后母,谴责过这个可以闷死人的家,诅咒过他的父亲。但周萍毕竟不是一个能真正带给蘩漪幸福的理想对象,他性格中的懦弱和思想上根深蒂固的封建伦理道德使他很快就厌弃了这种冲破周家伦理纲常秩序的行为,重演了父亲三十年前的一幕。当蘩漪央求周萍带她一起私奔,逃离周公馆时,周萍的回答是:“你没有权利说这种话,你是冲弟弟的母亲。”,“如果你认为你不是父呐喊·追求·幻灭───蘩漪追求个性解放的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