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聋人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研究

论文摘要

近年来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较快,随着《残疾人保障法》、《劳动合同法》、《残疾人就业条例》的制定实施,法治环境初步建立。政府部门对残疾人事业的管理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对残疾人特殊教育和就业做出了重大部署。继去年八月中共中央组织部等七部门出台《关于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意见》,今年元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又制定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预示着我国残疾人事业进入了一个加快发展时期。我国是世界上听力障碍人数最多的国家,随着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聋人大学生人数逐年增长。聋人大学生毕业走入社会之后,面临着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挑战。聋人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如何?遇到哪些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这是本论文关注的重点。国内外关于群体社会适应的研究很丰富,但国内聋人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研究在社会学、人类学、特殊教育学界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学术成果极其少见,特别是就此命题的质性研究尚属空白。有鉴于此,本文拟针对这一群体社会适应研究课题加以尝试。作者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基于深度访谈和田野调查,描述了十名聋人大学毕业生在经济、生活、心理、文化等四个领域的社会适应状况,并运用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从微观、中观、外观、宏观、历史五个层面探讨分析了影响聋人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的成因要素。本文对受访者社会适应现状及成因研究有如下发现:一是素质好、双语水平高、见识广,有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擅于以此优势强化沟通能力主动适应主流社会。心理素质好有自信,具有一定的抗逆力,面对求职就业歧视及困难不气馁,对专业不对口和低端工作愿接受。具有一定的工作专长和能力,可胜任所从事的职场工作,有的还取得了职业成就,职业忠诚度较高。有经济意识懂理财,独立生活能力强。婚恋观念正确,相处和谐。人际关系虽存在交流难度,但喜欢交朋友并与听人友好相处。对自身身份有正确认识,能主动不断完善自己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认可聋文化并参与交流,善于充分利用现代媒介功能学习知识、交流信息。二是有四位聋人大学毕业生和听人交流存在语言、思维方式差异易形成沟通不畅,融入主流社会难度大、社交渠道受限。专业不对口工作能力难以发挥。经济收入普遍不高,精神生活单调。社会环境支持系统尚不完善、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聋校教育封闭造成经历世面的广度和深度不足。信息量欠缺形成对事物认知度的局限。传统污名化陈旧观念的存在造成歧视现象等。本文最后提出了促进聋人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的对策建议,即以强化沟通能力为重点建立新型家庭教育模式;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为核心优化学校教育教学方式;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导向完善创新本土社会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