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分析——以四川为例

论文摘要

1978年开始的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开启了农村金融的改革大门。回顾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历程,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进程是一致的。199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按合作制原则重新规范农村信用社”、“恢复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制性质”、“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合作性金融组织。2000年江苏进行了农村信用社试点改革;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启动了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新一轮改革。在此次改革方案中,人民银行在原有合作制基础上,推出了三种新型的产权制度创新模式:(1)原有农村信用社制度框架内的重组模式;(2)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模式;③农村合作银行模式。200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将改革的试点范围扩展至除西藏、海南、港澳台外的其余21个省。至此,农信社改革开始了以合作制为基础,产权形式多元化的金融制度创新阶段。2006年底,中国银监会准许建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多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至此,我国初步形成了中国农业银行发放商业贷款,农业发展银行发放政策性贷款,农信社则按照合作制原则发放小额贷款这样由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合作金融分工合作的农村金融体系。截至2008年3月末,全国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7家,农村合作银行120家,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机构1841家。然而农村信用社改革之路还远远没有结束,在改革中仍然有很多深层次矛盾要面对:如历史包袱较重、风险监控漏洞、政府过度干预、产权模糊、内部人控制等许多问题。200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治理结构,维护和保持县级联社的独立法人地位”。2008年2月,银监会针对农村信用社产权模式多元化和建立省联社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指出:农村信用社迫切需要进行新一轮改革,此次会议的重点再次指向产权制度以及成立的省联社模式。国内学者也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解决方案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观点不一:农村信用社改革目标是否实现,农民的贷款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各地区选择的产权组织模式是否符合当地经济发展要求?下一步农信社是该走政策化道路还是走商业化道路追逐盈利?这些问题是目前社会各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四川省是新一轮农村信社的改革试点之一,作为国家各项政策扶持推动的重要地区,农村金融的发展带来更多资金需求,特别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给四川省农村信用社带来沉重的打击,损失惨重。于是灾后重建、支农的资金需求及未来发展方向成为农信社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由点及面,以四川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绩效为例,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金融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绩效、支农绩效、制度绩效以及资金配置效率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并且尝试为农信社的改革方向提出了建议,以期能对步入改革关键时期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有所助益。本文共分为五部分,其中前三部分主要是从全国层面对农信社进行分析,后两部分则是具体到四川省进行研究,框架结构大致如下:第一部分导论概述了本文选题背景和意义,并且提出了本文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为全文分析做铺垫。然后从农村信用社如何改革以及改革绩效评价标准两个方面,分析了理论界相关文献,并做了简要评价,最后指出本文可能的贡献与不足。第二部分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历史及特征分析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农信社改革历程,并分析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制度变迁特征和经营状况特征,同时也对本轮改革的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农村信用社的特殊性质,认为作为政府强制性行为的产物,农信社是一个特殊的金融机构,不完全具备合作金融的特征。这部分的分析为下文做了背景铺垫。第三部分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体系以及指标选择通过分析国外民间评级机构、银监会、以及专家学者建立的金融机构评级体系,总结了其优点、不足及适用范围,得出其衡量标准不能直接照搬到我国农信社绩效评价中的结论;然后在吸取金融机构绩效评价方法优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特殊背景,设定了评价农信社改革的数量范围和具体标准,得出了本文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的框架体系,为后文的实证研究提供方法论支持。第四部分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首先,本部分介绍了四川省的经济、金融情况,分析了农信社改革的背景、动因,改革的过程以及措施。然后结合本文的指标体系,论证了四川省农信社选择“统一法人社”模式的可行性。其次,在上述理论和分析框架的支持下,运用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四川省的实际情况,从产权改革情况、经营业绩的状况、农户贷款满足程度的状况,农村信用社资金配置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改革前后四川农村信用社的数据进行纵向对比,对四川农信社改革的成效与问题做了剖析。最后,对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做了总体评价:农信社在改革后经营效果明显好转,农户的信贷需求满足度大大提高,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但是深入来看,一方面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信用社改革所享有的扶持政策有关,另一方面,农信社还有大量的隐性成本,、比如潜在的不良贷款,由于分类标准的不同而没有显现出来。总的来说,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四川省农信社还有很多地方有待完善。第五部分提升农村信用社绩效的建议---以四川为例这部分从明晰农村信用社产权,自主选择产权模式;改善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实施农业优惠政策,加强农村金融服务这几个方面提出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建议。在本文的最后,提出了自己对农信社改革的一些见解:①改革后,农信社经营状况显著改善,绩效不断提高。但是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有待于解决。②我国农信社是特殊的金融机构,是政府强制性行为的下产物。而且,由于农村信用社长期承担着改革期间行成的各种显性、隐形成本,导致了农信社竞争力落后于其他银行机构。③农村信用社应采取自下而上的自发诱导式改革,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行模式,让市场来高效配置农村金融资源。四川省因地制宜的选择不同农信社产权模式的方法也可以推广至全国其他地区,即根据不同的地区发展水平和需要选择不同的法人模式。与相关研究相比,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可能有所贡献:(1)有关农村信用社绩效分析的文献很多,但是对农村信用社改革整体效果的评价没有一套可操作的指标体系。目前,多数相关文献只对财务指标等经营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忽略了我国农村信用社特殊的历史背景、支农的社会责任以及金融资源配置这些关键因素的影响,无法客观的衡量改革对农信社绩效的影响程度。本文试图建立一套全面、客观的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体系,以四川省的农村信用社改革为例,对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希望能为推动农信社发展尽绵薄之力。(2)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分析认为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是全国意义上的典型,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东部经济发达、中西部欠发达和老少边穷落后地区三种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四川省因地制宜的选择不同的农信社产权模式也可以推广至全国其他地区,即根据不同的地区发展水平和需要选择不同的法人模式。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可能存在不足:(1)由于财务数据搜集困难以及四川省各地区的差异性,无法通过计量模型将不同的改革措施对信用社业绩的贡献数量化,也难以运用Yaron的补贴依赖指数的模型估算农村信用社的补贴依赖指数(SDI)。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的考察,只能简单利用其理论框架,有选择性的针对经营能力、支农效果、治理结构完善程度、资金配置效率等指标进行分析。若有足够的资料,可考虑通过模型以考察其他变量对信用社业绩的影响。(2)本文选取了制度安排、经营效果、农户信贷满足程度、资金配置这四个有代表性的层面进行分析。但是实际上影响农村信用社改革业绩的因素不只是这几个因素,诸如宏观经济的状况、政府的补贴等因素都会对改革实际效果发生影响,虽然对改革绩效的评价指标尽可能地做了全面分析,但仍然会存在一些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