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我国城乡教育均等化与农民非农产业就业的相关性研究

论文摘要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推进现代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中的突出制约因素,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发展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市场化就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中国农村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松动,农村单一经营农业的格局已经彻底被打破,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发达地区流动的速度加快。农民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农民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农民的收入中,非农产业收入的份额逐渐增加,农业收入的份额在下降。非农就业为农民增加了新的出路,改变了农民几千年来的生存方式。因此改变农民就业结构,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领域转移,大力实施非农化就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和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举措。本文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基本思路是先分析我国教育城乡差距的现状,探讨造成我国城乡教育差异的原因,在进行我国教育均等化对农民非农就业影响的规范和实证分析,最后从教育均等化角度提出促进农民非农就业的政策建议。根据这一思路,全文共分为五章,内容结构如下:导论部分指出了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第一章“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主要是对国内外人力资本理论、就业理论、城乡二元结构理论以及教育经济学理论进行梳理、总结和评价。第二章“城乡教育体制演变、现状及原因分析”,是本文研究的现实基础。本章回顾了我国教育体制变迁的历程,描述了当前城乡教育差异的现状,并分析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通过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教育发展的基本历程,发现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是两大重要因素,这两层因素彼此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而言,在劳动力素质、教育投入水平以及就业培训状况等方面,城乡均存在显著差异,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最终造成城乡劳动者就业质量的差异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二元经济结构的因素,也有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不完善的因素。第三章“城乡教育均等化与农民非农产业就业相关性的理论解释及机制分析”,首先讨论教育均等化与农民就业呈正相关性的理论假设,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对教育均等化影响农民非农就业发展的理论假设进行了深入研究。微观上,教育均等化对农民的就业机会、就业待遇、就业稳定性、就业保障以及就业质量都有着积极影响;宏观上,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存在,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更多的农民能够打破教育壁垒,进入需要专业技能、收入状况较好的劳动部门;而教育均等化对农民非农就业结构的影响体现为农民就业形态的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动。随后对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在借鉴国内外理论界关于人力资本核算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运用2007年我国不同省份年份的城乡居民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截面数据,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检验结果证实了城乡教育均等化与农民非农产业就业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的将问题细化为,教育均等化对人力资本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对非农就业的作用机制两个方面来具体阐述。第四章“从教育均等化角度促进农民非农产业就业的政策建议”,本章在前文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民非农就业要从统筹城乡教育体系和调整产业结构两方面来解决。进一步明确解决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着力点首先是破除制度障碍、完善政策保障,保证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的组成部分应该享有的一切权利。同时,论文还特别指出要辩证看待农民工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被迫失业返乡现象,如果政府能够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切实优惠的条件、制定适当的政策,充分利用好他们在城市积累的资金和经验,引导他们走上回乡创业的道路,就不仅能够有助于解决当前我国的大量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还能够有力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1)尝试从公共物品角度探讨教育平等性和均等化的含义。教育作为一种公务物品,其均等化不是教育水平的均等化,而是重在保证教育机会的均等化;而且,也不等于平均化,而是允许在全国均等的基础上存在地区差异。(2)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制度变革的基础上分析产生城乡教育差异的制度根源。城乡基础教育差异的根源在于偏向城市的制度安排。与户口登记制度相伴随的教育福利政策造成了城乡居民在基础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城乡的基础教育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有城乡经济发展程度差异与财力水平差异的痕迹。(3)建立模型度量城乡教育差异对农民非农就业的影响程度。回归分析表明城乡教育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显著性正相关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与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呈正相关关系,与非农就业规模呈负相关性。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1、由于资料的局限性,相关内容的国际比较没有分析,这不能不是一个遗憾。2、本文分析的数据均来源于公开的统计资料,缺乏实地调查考察获取的资料,影响了分析论证的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