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中俄经济体制改革的比较研究——关于两种过渡经济模式的分析

论文摘要

向市场经济过渡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潮流。80年代以来,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形成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即渐进式改革道路与激进式改革道路。渐进式改革是80年代后,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逐渐形成的经济转型方式;激进式改革又称“休克疗法”,它是80年代末发生剧变后,俄罗斯和东欧各国进行经济和政治转型时所采取的基本方式。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制度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俄罗斯持续8年的改革,私有化导致严重的后果,经济急剧衰退,陷入严重危机。以观察到的事实而论,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过渡是失败的。中国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我们把改革的难点,尤其是国有企业的问题积累起来,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实现“制度创新”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障碍。俄罗斯改革尽管效果不佳,但改革前俄罗斯和中国的经济体制毕竟还有相似的一面,而且,俄罗斯目前同样也是一块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试验田。因而,借鉴俄罗斯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总结中国改革的成功与失误,预测今后一段时间中国改革的前景,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有鉴于此,笔者选择了中俄经济体制改革的比较研究这一课题。并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使用详尽的材料论证了中俄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两种不同改革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提出了进一步坚持制度创新的现实性。 本文分四个部分论: 第一部分:分析了中俄经济体制改革的初始背景条件,并揭示两国选择不同 改革道路的逻辑必然性。改革前,中俄两国均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计划经济体 制,受旧的生产体系束缚都很严重。但俄国计划经济体制达到了高度的集权性和统一性;而中国与俄国相比又有其特殊性,它是一种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的计划体制,计划具有相对松驰性,并且计划经济形式下掩盖着大量自发分散、无组织的活动,可见,中国计划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效率远远低于俄国。然而,计划发育不足正是市场发育的优势,因而,一旦中国政府放松管制,市场经济就会蓬勃生长。政治上,中国拨乱反正后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提出改革开放的方针;70年代外交政策的变革,开创了中国外交事务的新局面,从此,打开了通向世界经济的大门。前苏联从50年代起就开始了对传统体制的改革,结果由于理论的僵化指导,政策上的失当,以及戈氏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留给俄罗斯的是一个经济结构畸型化、经济形势恶化、政治遗产庞杂的千疮百孔的社会。在国际上,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变,“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俄罗斯直接面临以经济竞争为主导的外部竞争的约束;经互会解体,俄丧失了稳定的贸易伙伴,奉行“一边倒”的方针。与此同时,世界科技革命和经济改革浪潮使中俄感到落伍的压力。此外,中俄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都影响着两国经济政治的发展。所以,经济体制改革对两国来说已经别无选择。 第二部分:分析中俄两种过渡经济模式的比较。二.关于两种改革目标与过程。中国由改革之初的“以市场调节为辅的计划经济”不断得以丰富与发展,最终才演化为一个明确的改革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俄1991年底由前苏联解体而获得政权独立,随即明确提出建立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尽管中俄均以市场化为取向,但两国市场经济的具体目标却有根本的差异。我们之所以关注改革目标设定方式,并将其目标引导进行比较,是因为这种改革目标的引导方式将作为一种“改革程序”的设定而决定以后改革的逻辑进程,即中国从局部改革到整体配套的渐进改革过程与俄罗斯“一揽子”全局改革的激进改革过程。二.凡事皆有因,渐进改革与激进改革源于不同的理论基础和价值观念。笔者认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以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制度变迁理论,并提出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渡(制度)经济学的现实意义。而俄罗斯激进改革则是以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学派——新古典经济学为思想渊源的,它企图通过一揽子私有化制度安排建立一个规范的市场经济。3.最后分析激进与渐进两种改革方式的实践道路具有不同的特征。 第三部分:中俄经济转型的绩效分析。文中用详尽的数据论证了两种道路的社会经济效果。总体说,中国20年的改革取得了高速增长,从1978-1998年,国内总产值增长了4.7倍,年均增长率为9.2%;而俄“休克疗法”导致严重的社会经 ’2·济后果,从1991-1998年,年均增长率为一6.7%,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50%,并由1988年(指作为前苏联成员的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第五位,退到第13位(1995年),1997年俄的排位虽上升了一位,但同它下一位的荷兰仅多了8亿美元,同时贫富分化加剧,治安状况恶化。并分析了导致改革效果的政治经济政策及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