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转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研究

论文摘要

对外贸易政策,作为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一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是调整中观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也是引导微观企业行为的常用工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攀高,贸易结构持续改善。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后,中国对外贸易自1994年至今,连续19年实现顺差,这既得益于开放市场的活力,又得益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对中国对外贸易的良性政策干预。本研究以自由贸易为基准,试图运用科学的经验性分析,将一国政府干预对外贸易活动的各项措施的合力进行量化,构建对外贸易政策干预指数,以判别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真正取向,进而深入探究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取向的成因与绩效,为新形势下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方向提供实证依据。本文共分8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结构安排以及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二章,对外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基本是遵循两条主线发展演进的,即基于提高国民福利的对外贸易理论与基于实现国家利益的对外贸易理论。本章按照上述逻辑思路,首先对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理论进行回顾,然后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为搭建转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理论框架提供依据。第三章,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一般性分析。本章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为指导,首先介绍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演进过程,然后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进过程及发展现状进行梳理,通过归纳不同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措施,总结转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呈现的基本特征。第四章,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取向测度指标的构建。本章重在以经过笔者修正后的对外贸易商品实际比较优势指数(TRSCA)和对外贸易商品国际竞争力指数(TSC)为基础,构建对外贸易政策干预指数(G),搭建测度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取向的指标体系,为进一步测算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取向奠定基础。第五章,转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取向的动态分析。本章旨在测算1987-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分类取向、总体取向及其动态变化趋势。首先按照上一章建立的测度标准对中国11类商品的对外贸易政策取向进行逐类测算,得出分类政策取向;其次在对中国239种产品进行加权平均的基础上,对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总体取向进行测算,得出总体政策取向。第六章,转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影响因素分析。本章结合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总量目标、结构调整目标以及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详细论证了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形成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转型时期贯穿中国经济运行轨迹的最主要总量目标是经济持续增长,最重要经济结构调整目标是城乡二元经济转换,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长期国内消费需求不足。这三个因素对于转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分类取向及总体取向的形成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七章,转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成因与绩效的实证分析。本章主要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进行论证,将第五章测算的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总体取向与第六章分析的影响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即经济增长、城乡二元结构转换及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纳入多变量模型(1987-2011),揭示转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形成的原因与绩效。第八章,结论与政策建议。根据上述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取向的演进趋势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一样,都具有问题导向的渐进式发展特征。第二,从分类取向看,中国多年来一直对具有比较优势的低技术制成品采取极力支持、鼓励出口的态度;对于近年来刚刚显示出比较优势的加工型高技术产品也采取积极扶植、促进出口的态度;而对于不具有比较优势或已丧失比较优势的中等技术产品和初级产品及资源型产品则采取放任自流,甚至抑制出口的态度。第三,从总体取向看,转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总体取向确为重在提高中国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导向型对外贸易政策。这种政策取向的形成与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总量目标、结构调整目标以及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密切联系。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目标、城乡二元结构有序转换目标和国内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构成了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形成的内在动力。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绩效的实证分析还表明,转型时期中国政府通过政策干预,鼓励按照“超比较优势”(拔苗助长)的原则实施的出口导向型对外贸易政策总体取向对经济持续增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以及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作用并不显著,这便构成了中国今后调整对外贸易政策总体取向的有力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