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中国经济体制模式转换研究

论文摘要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转换发端于农村,伴随着意识形态领域的去魅化进程而得到国家层面的制度认可。良好的经济绩效推动着体制变革在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次第展开,改革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界就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方向、路径、范围以及层次开始了大范围、长时间的探讨,并最终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展开。中国经济体制转型是在转型目标明确、基本制度约束、改革形式开放的框架中寻求中国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追求经济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始终是这一经济体制转换的目标,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相融合的途径是这一转变过程的理论主题。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模式转换的提出是与明确目标下社会经济体制有序转变、经济绩效良好、社会生活稳定变迁的改革过程相联系的,是对这一经济转型过程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本文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转换的过程进行了理论梳理,发现体制改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改革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回应。在改革的进程当中,中央政府一直掌控着改革的主导权,实时调整目标,转换策略,推动改革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不断发展;在改革的进程当中,实时的经济绩效和意识形态激励以及置身于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是推动体制改革向目标模式转换的主要动力。经过30多年的体制变革,在成功扬弃西方理想制度设计,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的基础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不断增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不断加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政府职能发生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与此同时,渐进式改革道路、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也留下了种种弊端,改革面临着动力消散、经济发展趋缓、社会矛盾凸显等现实问题。未来几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达成现代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模式关键时期,中央政府应凭借自身政治权威,借助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意识形态,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一章首先考察了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渊源和实践依据。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是当时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必然选择,计划经济体制一方面保证了国家集中全社会的经济资源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和经济建设。但由于存在着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和经济运行中的信息难题,容易造成供需脱节,难以形成对经济行为主体激励机制,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经济效率低下。在国民经济难以为继的历史关头,中国农村率先发起了以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取得良好的经济绩效。在现实的经济利益的刺激下,改革边界逐渐拓展至城市,从而掀开了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历史篇章。第二章从理论上回顾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确立的整个过程。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得到了政府的响应,城市开始了以搞活国有企业为中心的经济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再到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机制,最后是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的的制度创新,并最终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确立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经验,在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角度对比了西方主要三种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各种特点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的内涵应该是有着发达的市场体系,完善的运行机制,高效的微观基础,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全方位参与全球竞争以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意识观念。第三章论述了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模式转换的动力机制。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的根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者社会的发展进步,生产力是中国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改革需要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才能继续深化,改革的潜在收益就是推动经济体制模式转换继续深化的直接动力。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意识形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降低交易费用、激励经济增长;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意识形态促进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相互转化、发展。中国经济增长和体制转型所取得的成就得益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共识的意识形态建设,地方政府在意识形态的激励下进行不断的制度创新,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也有效地促进了国内的制度调整。第四章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模式转换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并运用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模式转换过程有三大基本特征。一是目标的阶段性调整,从改革开始时的充分利用价值规律,发展生产,到把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利用市场配置资源,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最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控制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二是改革过程的渐进性。中国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是要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通过边际性调整,逐步修改原有制度的内容,赋予社会主义制度以新的含义。三是政府主导了整个改革进程。在中国的集权式政治结构中,政府拥有绝对的政治力量对比优势,并且拥有很大的资源配置权力,能通过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在不同程度上约束其他社会行为主体的行为。第五章首先列举了中国体制模式转换30多年来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分析了中国改革的基本经验是在依据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建立了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发展模式,采取了渐进式改革道路,利用了改革与开放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运用了公平与效率的适度权衡的政策组合。’另外,针对目前的经济发展局面,提出了在完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模式过程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第六章分析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模式转换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并指明了改革的主体。由于制度绩效递减,制度存在着内卷化的趋向,中国必须尽快完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而渐进式改革所造成的既得利益集团是改革持续进行的巨大阻力。面对现实,中央政府必须依赖自身政治权威,借助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意识形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微观市场主体的创造性制度供给,尽快完成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模式的转换。结论部分对全文作了简要总结并给出了当前改革要完成的具体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