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基于户籍歧视视角

论文摘要

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直是一个重要问题。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劳动力转移,既有普遍的特征,又有特殊性。结合西方经典的发展经济学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劳动力转移问题,就必须要考虑到中国的国情,特别是户籍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中国劳动力的转移,始终伴随着户籍制度的发展变迁,户籍歧视成为影响中国劳动力转移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本文打算从户籍歧视的角度,来研究户籍制度对中国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结合经典劳动力转移理论,从户籍歧视的角度,构造出中国劳动力转移意愿模型。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为制度性转移和经济性转移两类,运用中国劳动力转移意愿模型,对这两种劳动力转移方式,既进行了理论分析,又进行了实证解释。通过分析户籍歧视对转移意愿模型各个系数和变量的影响,对转移意愿进行了均衡分析。根据转移意愿大小的变化,以及均衡状态的变化,可以分析出影响中国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所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促进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户籍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变迁,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对中国劳动力转移形成了不同的影响。本文以这四个阶段为脉络,提出了四个劳动力转移的推论,并对每个推论进行了模型构造和分析。在户籍制度变化的第一个阶段,即有户籍制度,无户籍歧视。推论1认为,若①户籍歧视系数为零;②劳动力转移成本一定;③转移净收益与农村收益差距越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愿意转移进入城市就业。在户籍制度变化的第二个阶段,即有户籍制度,有户籍歧视。此时,企业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存在工资报酬方面的歧视。推论2认为,若①转移净收益与农村收益差值为正;②劳动力转移成本一定;③福利歧视系数β一定;④随着工资歧视系数α的变小;(1)若为制度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意愿不受影响。(2)若为经济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愿意转移进入城市就业。在户籍制度变化的第三个阶段,即有户籍制度,有户籍歧视。此时,政府对转移劳动力存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歧视。推论3认为,若①转移净收益与农村收益差值为正;②劳动力转移成本一定;③工资歧视系数α一定;④随着福利歧视系数β的变小;(1)若为制度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意愿不受影响。(2)若为经济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愿意转移进入城市就业。在户籍制度变化的第四个阶段,即有户籍制度,有户籍歧视,有农业补贴。推论4认为,①转移净收益与农村收益差值为正;②劳动力转移成本一定;③户籍歧视程度一定;④当农业补贴越少时;(1)若为制度性转移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愿意转移进入城市就业。(2)若为经济性转移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意愿无影响。在上述四个劳动力转移推论的基础上,对工资歧视、福利歧视和补贴歧视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工资歧视包括了劳动收入、劳动合同和保险支付三个主要方面,福利歧视包括社会保险和教育两个方面,补贴歧视包括农业税和农业补贴两个方面,最后,本文在总结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归纳构造出了中国劳动力转移意愿总模型。这个劳动力转移意愿总模型,不但可以分析劳动力转移意愿的大小变化,还可以对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对劳动力转移的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从而寻找影响劳动力转移的系数和变量,对劳动力转移意愿进行适度调整,为劳动力提供持续转移的动力。本文运用构建的劳动力转移意愿模型,结合中国劳动力转移的历程,从整体上对中国劳动力转移进行实证解释。特别是转移最为困难的第二个阶段,本文从转移成本的角度,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转移成本过高,劳动力无法支付转移成本所致。对中国劳动力转移实施歧视行为的主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政府的歧视行为,一个是企业的歧视行为。对于企业的歧视行为,工资收益受到的影响比较强烈,特别是对农民工的工资拖欠行为,严重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整体户籍歧视程度的降低,劳动力的转移意愿是不断增强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对于政府的歧视行为,一方面是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以及农民工培训,与城市户籍的劳动力所享受的福利收益差别较大。对于补贴歧视来说,制度性转移和经济性转移的劳动力差别较大,农业补贴只对制度性转移的劳动力形成影响,对经济性转移的劳动力没有影响。同时,本文运用计量回归模型,对中国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实证分析,劳动力转移意愿模型理论的适用性,基本上得到了中国劳动力转移实践的验证。最后,针对当前户籍歧视对劳动力转移的各方面影响,本文提出了促进劳动力的政策建议。应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二是对农民工福利进行增量改革,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