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实施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三鹿“问题奶粉”事件的曝光及其在乳制品行业造成连锁反应的严重后果,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激烈争论。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承担哪些社会责任?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经济组织承担社会责任是否会影响企业利润?如何看待企业行为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机制怎样?学术界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和认识经历了一个从一元论到多元论的转变过程。早期的企业实践基本体现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坚持利润最大化的一元企业社会责任观,今天发达国家的企业实践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指导下,也已走向了多元企业社会责任观。受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观正在实现从一元到多元的转换,由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发展还不成熟,加之认识上的偏差,我国的企业实践还存在诸多问题,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现象也比较严重。因此,目前急需从理论上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正是基于现实的需要,本文试图从企业社会责任实施机制入手展开分析。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意涵应为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承担的以利益相关者为对象、以实现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为内容、以达到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共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社会更高期望的责任在内的一种综合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动态发展的,它会随着企业社会活动领域的扩大、人类价值观的不断改变和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变化发展。因此,从本质上说,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是开放式的,有待不断修正以臻完善。基于当前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高度关注,社会和经济形势都对企业提出了新的预期。但是从学术界已有研究来看,探讨内容大多涉及基本的概念辨析、思想演化和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的相关性研究,尚欠缺对企业社会责任实施机制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不能满足指导现实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任务。从企业界目前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来看,我国企业总体社会责任状态仍处于较低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也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逐渐深入和以人为本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强化的现实需求。如果不采取措施建立合理的企业社会责任实施机制,以规范和促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势必会使我国企业在以后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将极大削弱其市场竞争力。因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都要求企业重塑自身价值,重新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以一种对人类幸福生活和社会健康发展负责的姿态立足社会。所以,现阶段开展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实施机制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观的前提下,着力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机制,并将其理解为动力机制、实现机制和评价机制的统一体。论文遵循提出问题、建构理论框架、经验分析、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与技术路线,为解析企业社会责任实施机制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研究框架,全文由八章组成。第一章为导论。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理论价值、现实意义和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与实践流变,并提出基本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中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为一般理论分析及研究框架。一般理论分析旨在厘清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性质、特征、现实依据和履行主体,在此基础上建构起分析研究框架。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阐释主要包括狭义与广义两个维度,对其性质的分析定位于社会性、层次性和动态性,而对其特征的表述则强调责任与权利相适应、自利性与共益性相统一、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统一,最后升华为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可持续性相统一四个方面。现实依据则着眼于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市场机制、政府行为、法律机制、经济伦理和经济全球化等五个方面。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履行主体由决策方(董事会)、执行方(经营管理层)和操作方(员工)共同组成。基于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假设的反思,论文从理论起点、动力机制、实现机制和评价机制等四个维度给出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般理论研究框架。本文认为,理论起点确定在企业社会责任内嵌于企业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奠定了论文关于综合责任观的坚实理论基础;动力机制包括内生和外生动力,它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助推器;实现机制包括声誉和惩罚机制,它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耦合器;评价机制主要衡量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的相关性,它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测量仪。具体来说,本文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实施机制的运行机理可以表述如下:在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实施过程首先由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引发,在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的助推下,形成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运行环境;继而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由惩罚机制和声誉机制组成的实现机制使企业对待社会责任的态度由“漠视→逃避→被动→自觉→策略→积极”转变,这种转变将发生在生产过程、交换过程、分配过程和消费过程的不同阶段或整个再生产过程;最后,在评价机制的作用下,就会对利益相关各方形成不同的激励,各利益相关者则根据自身权益被满足的程度进一步修正自己的期望,继而提出新的权益要求,然后采取措施向企业施压,进而又会形成新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运行环境,于是一个新的循环又重新开始。第三章到第六章为理论框架的进一步展开分析部分。其中:第三章主要按照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对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进行了经济学与伦理学分析。一元企业社会责任观将责任仅局限于生产过程,只考虑所有者的利益。本文将理论起点确定为企业社会责任内嵌于企业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来分析,超越了只在生产过程履行社会责任的局限,并着眼于生产过程、交换过程、分配过程和消费过程所涉及的利益相关群体的利益。笔者基于经济学与伦理学两个维度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从而为其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生产过程阶段,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伦理表现为履行环保责任与质量责任相统一。生产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在经济低迷时表现最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对企业员工的利益侵害。在交换过程阶段,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伦理表现为诚信纽带作用的发挥。以诚信为重点的道德支持和保证可以使企业在市场中享有崇高声誉,从而使企业获得较高的社会资本,由此建立企业的品牌效应,推动企业长足发展。在分配过程阶段,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伦理表现为将正义的价值理念融入分配全过程。以利益相关者为对象,以实现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为内容,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企业把分配公正内化为其社会责任的目标要求,在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的基础上促进第三次分配,维护分配正义。在消费过程阶段,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伦理表现为实现顾客需求与引导消费行为的统一。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以使双方在正确消费伦理观念中获益。第四章着重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包括企业的内生性动因和外生性动因。内生性动因由长期利润驱动,外生性动因由法律制度、政府规制、外部利益集团和道德伦理等四种力量驱动。论文通过这种划分,经过缜密分析,笔者发现通过“利润驱动和外力驱动”两种力量的加速,可以使企业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是由其在经济活动中造成的外部不经济决定的,企业社会责任实际上是企业利润函数的内生变量,两者呈正相关。由此论文提出企业在生产发展过程中,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在不同阶段适时调整社会责任战略,并勇于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来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从而使外生性动因与企业追求自身利益的内生性动因相契合,形成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动力机制。第五章主要运用博弈论的分析工具对声誉机制和惩罚机制进行分析,描述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实现机制的发生机理。声誉机制发挥作用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来自企业自身内化的价值体系;二是来自外部利益群体或社会对拒绝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实施的惩罚。因为价值内化需要企业拥有良好的道德本性和对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广普性认知为基础,所以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经济转型时期,只存在于企业个案中,尚不具有普及性。因此,当价值内化机制由于种种外部环境恶化而使其呈现弱化态势时,由社会或外部利益集团对拒绝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实施惩罚可有效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实施机制的实现。论文主要从无限次重复博弈引致合作声誉机制的机理、不完全信息动态重复博弈引致合作声誉机制的机理和基于关联博弈的社会声誉机制的机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惩罚机制的实施过程分为外部惩罚机制的实施过程和自我惩罚机制的实施过程两种情况。基于外部惩罚机制的企业社会责任实施过程主要表现为法律强制等正式契约安排;而基于自我惩罚机制的企业社会责任实施过程则主要通过自我强化机制和自我纠错机制来实现。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载体方面,构建利益相关各方参与的共同治理模式是当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实选择。第六章主要分析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以及评价机制在企业社会责任实施机制中的运用。论文首先介绍了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测度工具,重点分析了Clarkson的RDAP量表和Hopkins的SRE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应坚持的原则为可操作性、可测性、可比性、信息成本最小化、有效性和全面性。然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建构了具有普适性意义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了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赋值的确定办法。国内外大量的实证研究成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之间呈现一种可以观察到的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第七章的主要功能是对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行经验检验。以我国改革开放前后企业性质嬗变为划分依据,指出传统体制下的“企业办社会”并不是企业社会责任范畴,而是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作为政府行政附属物的特有现象;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为企业实现从行政附属到独立法人实体的实质性转变提供了必要前提。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也发生了重大转变,致力于从仅仅提高工资待遇向提升员工就业环境、生存状态、发展空间等转变。我国1949-2020年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认知和实践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社会责任”(1949-1977);第二阶段为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社会责任与萌芽中的企业社会责任”(1978-1991);第三阶段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社会责任的徘徊”(1992-2008);第四阶段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社会责任的健康发展(2009-2020)。理论分析框架对四阶段的阐释正好拟合了每个阶段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特征。第八章为政策建议。以SA8000理念在全球的广泛传播为契机,我国应加快制度创新步伐,逐步构建以企业文化、社会责任标准、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和社会责任监督体系为主要内容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实施体系。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1)将研究视角确定为重点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科学内涵及其实施机制。从学术界已有研究来看,研究内容大多涉及概念辨析、思想演化和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的相关性研究阶段,对于企业为什么要、怎么能和如何履行社会责任的内部机理却研究较少,已经不能满足指导现实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任务。所以现阶段开展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实施机制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尝试构建起一个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实施机制的分析研究框架。通过比较形象的表述,动态模拟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过程,从而为理论的深化和进一步研究创造了条件。(3)引入新的分析工具。具体来说,运用博弈论的分析工具对声誉机制和惩罚机制进行分析,从无限次重复博弈引致合作声誉机制的机理、不完全信息动态重复博弈引致合作声誉机制的机理和基于关联博弈的社会声誉机制等方面分析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实现机制的发生机理。(4)将改革开放前后企业性质嬗变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动态分析相对应,使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轨迹与企业制度的演进相结合,从而使理论分析框架对我国1949-2020年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认知和实践四个阶段的阐释正好拟合了每个阶段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特征。其不足之处为:(1)在理论构建过程中,框架模型还需进一步精细化,理论分析还有待进一步深化。(2)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效果进行经验分析时,最优选择应为采取统一的计量指标对企业承担的每一项社会责任进行准确计量,以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性研究,因此后续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和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