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流动性研究

论文摘要

收入分配问题历来是经济学关注的重心。近年来,在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文献中有一个值得重视的趋势是对于收入不平等问题研究视角的动态化,学者们逐渐从研究单一年度的收入不平等问题发展到了研究多年乃至生命周期内的不平等问题,从而涉及到所谓“收入流动性”的问题。已有研究表明,虽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而且农村不仅在人均收入上远低于城市,其内部分配的不公平程度也大于城市,但是在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人们的相对收入地位也在发生互换(存在“收入流动性”),其结果就是现在处于低收入人群的居民多数并不是过去的低收入者,这就使得同样的收入差距很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政策含义。考虑了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因素之后,我国城乡较大收入差距的持续存在所带来的后果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因此,研究收入流动性可以为出台相应收入分配政策提供全新的参考视角。本论文分别从规模收入分配与功能收入分配两个方面切入对收入流动性的研究:在规模收入分配的研究视角下,通过对收入流动性进行测度,测算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大小,并进一步分析了城乡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内部结构,探寻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地位的动态演化规律;在功能收入分配的研究视角下,建立一个居民收入流动决定于人力资本投资的理论框架,探讨了人力资本投资对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流动的重要作用,并进而考察了我国目前实施的亲贫政策(煤气燃料补贴、煤火费补贴、用电补贴、困难补助或残疾补贴等)对于降低当期贫困发生概率的影响。具体章节的内容安排如下:第0章是导论,提出了研究我国居民收入流动性的研究背景与意义,进而确定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范围以及研究方法,提出本文的基本研究框架,给出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并简单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逻辑结构。第1章中按照功能收入分配和规模收入分配两大线索梳理了收入分配与收入流动性研究的理论与经验文献,并对收入分配和收入流动性理论与实证研究中的现有成果进行了简要评析,进而提出了在中国城乡收入流动性研究中尚可拓展的方向,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方向。第2章按照规模收入分配视角与功能收入分配视角两大切入点,构建了一个统一的收入流动性研究理论框架。一方面,在规模收入分配的视角下,评介了测度收入流动性大小的现有指标,并构造了本文用以进行收入流动性测度的指标体系,通过不同指标测度目标之间的互相补充,为揭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流动性的真实状况提供基本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在功能收入分配的视角下,以收入分配的人力资本决定论为理论基础,推演出人力资本投资对于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决定作用之影响机制。认为人力资本决定了个人收入水平的高低,必然也会影响到个人两期收入状态的转换,较高的人力资本有利于居民实现从低收入状态向非低收入状态转化,而人力资本存量的不足则往往导致居民从较高收入状态向低收入状态流动,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与基于“低收入/非低收入”二分法定义的收入流动性之相关性的三个理论假说。第3章是对第2章理论指标体系的经验运用,利用CHNS数据对我国城乡收入流动性水平进行测度,并进而分析了收入流动性的内部结构,探寻收入流动性与我国城乡居民经济地位演化的基本规律。从城乡收入流动性水平的经验测度结果来看:第一,改革开放的制度变迁显著地影响了我国的居民收入流动性,由于30年来改革开放制度变迁的作用,中国不同阶层居民收入的相对地位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动,这使得现在处于低收入阶层的人们大多数并非过去的低收入者。第二,宏观经济景气度对居民的收入流动性影响非常显著,2000-2004年期间的收入流动性是历年中最高的,且该时段收入流动性的结构也较有利于多数人经济地位的改善。1997-2000年期间的收入流动性则较低,并且多数人并没有平等地分享到改革开放与经济强劲增长带来的成果。第三,虽然总的来说农村的收入流动性水平要明显高于城市,但这种较高水平的收入流动性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较之城市而言更大的收入水平波动引起,实际上城乡居民的两期收入地位变动程度比较接近。从城乡收入流动性的结构分析与居民经济地位动态演化来看:第一,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总体状况优于城市。这是因为从农村各收入阶层各年间的动态演化以及总体流向来看,农村居民收入地位总体向上流动的比例大于向下流动的比例,而城市则相反。第二,从不同收入阶层的收入地位动态演化状况来看,无论是从全国范围还是分城乡角度来看,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经济地位与其他收入阶层相比都是比较脆弱的,其向上或向下流动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非常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景气度的影响。这意味着从长期来看,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地位得到改善的前景不甚明朗,如何采取措施增强中等收入阶层的抗风险能力仍然任重而道远。第4章是对第2章的基于“低收入/非低收入”二分法定义的收入流动性之人力资本决定论理论假说的经验验证,利用CHNS数据进行回归,寻找人力资本影响居民收入流动性的经验证据。从低收入者的收入流动性状况来看,尽管是低水平的脱贫(农村广大居民的收入水平还远远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总体上农村低收入者的收入状态更显著地受益于收入流动性的作用。在收入流动性的作用下,农村低收入者比较容易摆脱低收入的现状,而城市低收入者则相反。可见,从收入动态的视角来看,农村低收入者的收入地位还是相当富有流动性的。不过,农村低收入存在一定的“隐性化”倾向,由于贫困线划得较低,相当部分农村低收入者并没有被认定为低收入者,这使得农村持续性低收入现象的显性化不够。而对于城市来说,其低收入者已经明显陷入了持续性低收入状态,低收入者的两期低收入状态呈现出明显的状态依赖。从人力资本的反贫困效果来看,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有效防止其陷入贫困之中。从三种典型的人力资本投资使人们免于贫困的效果来看,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的效果最好,而广义上的工作经验(工龄)的效果都不佳。就接受教育的情形来看,农村地区进行高等教育的回报要高于城市地区,并且回报效果更显著。但从健康投资的情况来看,城市中购买医疗保险的免于贫困效果要好于农村。另外,由于贫困本身的状态依赖性不同,城乡低收入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效果不一。总的说来,城市低收入者由于存在“显性持续低收入状态”中,其教育投资的显著性因而比起存在“非显性持续低收入状态”的农村低收入者要差一些。第5章也是对第2章的理论假说进行经验验证,利用CHNS数据进行回归,经验验证了政府现有亲贫政策(即有利于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分配政策)的低收入状态缓解效果,为改进现有扶贫政策提供重要参考。本文的回归结果表明,由于“显性持续低收入状态”现象的作用,政府实施亲贫政策干预使人们免于低收入状态的效果在城乡样本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城市中接受过政府亲贫政策干预的符合扶持条件的低收入居民显著降低了其低收入的发生概率。所以,相对于投资期长而见效相对较慢的人力资本投资而言,亲贫政策实施的效果是使得这些政策接受者的收入状况得到了直接改善。与城市情形相反的是,农村并不存在明显的低收入状态依赖。由于受益于制度变迁(我国农村较早实施的大规模扶贫政策)带来的好处和农村居民早期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的有力支持,农村低收入者表现了较高的收入流动性。而农村低收入的“隐性化”倾向更使得政府针对特定人群实施的亲贫政策并没有对农村低收入者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广大农村居民得以摆脱低收入,主要还是受惠于对农村越来越有利的改革开放的制度变迁。第6章是本文的结尾部分,提炼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根据前文的经验研究结果提出了构建适当制度框架的政策建议,为出台更为相关的收入分配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并进一步提出了未来拓展研究的方向。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本文通过多种指标全面测度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大小,弥补了现有研究收入流动性的经验论文中指标单一,测度结论不一致,以至于无法进行比较研究的缺憾。此外,本文还对城乡样本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城乡居民收入流动性水平大小与在各年间其经济地位动态演化的不同特点,为相关的收入分配政策提供有意义的参考。第二,本文从人力资本的视角提出了居民收入流动性受影响因素的重要假说:基于“低收入/非低收入”二分法定义的收入流动性之人力资本决定理论,并利用经验数据对此假说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检验了目前的亲贫政策对于城乡低收入缓解的真实影响。最后,从分析方法上来看,本文将收入分配研究从静态分析拓展到了动态研究,在方法论上也具有重要意义。这种研究较之以往更为深入细致,从而为揭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状态的真实情况提供了有利的分析工具,也为更具有针对性的亲贫政策出台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