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集聚经济形成的内部机制研究——基于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的视角

论文摘要

集聚经济现象是目前区域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关于集聚经济形成机制的研究,是集聚经济研究的重点之一。解释集聚经济的形成机制,主要有外部性理论、报酬递增理论、分工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集聚经济形成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因此,其内在形成机制也必然发生变化。本文认为,集聚经济的形成与所处市场的微观结构、厂商行为等内部机制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有必要研究市场结构、厂商行为、偏好和预期等内在因素对集聚经济形成和持续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揭示集聚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原因。本文基于上述想法,重点从市场结构、厂商行为、偏好等视角,研究集聚经济形成、演变的内在机制,这将有助于解释我国集聚经济的形成机制,从而为政策研究提供建议和帮助。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本文扩展了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系统阐述和分析了集聚经济所处市场的微观结构,建立了集聚经济的子市场结构理论及其与外部性关系的理论。由于扩展了外部性来源,使集聚效应的来源不仅仅局限于中间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技术交换市场,而是扩展到了更广泛的范围,从而使集聚经济形成机制的研究可以建立在更加广泛的理论基础上。论文认为,不同厂商从不同子市场,获得不同种类的外部性,同时,不同厂商对不同子市场的外部性的贡献也不尽相同;其次,由于厂商存在规模、技术水平等的差异,导致其获得和贡献不同种类外部性的程度也不同;最终,厂商与市场的外部性产生相互影响,即不同子市场的外部性影响了厂商行为,而厂商行为又反过来影响了市场外部性的种类和溢出程度。因此,整个市场的外部性是全体厂商贡献的外部性的叠加,而外部性对特定厂商的影响,也是不同子市场外部性对其影响的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市场内部的微观结构、厂商与不同外部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集聚经济形成的重要基础。第二,本文分析了不同规模、不同技术厂商在外部性竞争上的表现。不同厂商在同一个大的市场中,通过不同的子市场交换各自需要的外部性,达到外部性的互补,从而都达到效用最大化,这是不同规模和技术的厂商能够长期共存的微观基础。因此,不同规模厂商的共存、不同技术层级厂商的共存、小厂商和技术相对较低厂商的数量维持,是集聚经济形成和持续的必要条件。具体来说:不同规模厂商依靠吸收不同种类的部性达到外部性互补,小厂商、中等规模厂商和大厂商都可以得到各自需要的外部性而倾向集聚;不同技术厂商间存在对技术外部性的逆向选择行为,通过博弈模型分析表明,高技术厂商有激励离开整体技术不高的集聚经济,迁移到与自己同技术层次的集聚地或选择独处;低技术厂商为获得更高质量的技术外部性而愿意集聚。为了避免不同技术厂商间的非集聚化倾向,和改善逆向选择的不利影响,集聚经济内部存在着一种自我调节机制,即通过集聚的技术层级结构、集聚链和技术进化过程来调节。本文分析了集聚经济内部,因技术不同而形成的分层结构,提出了了集聚的技术层级结构、集聚链和技术进化理论,认为,集聚经济内部通过技术进化过程和集聚链的动态演化,可以逐步提高整个环境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溢出程度,从而减少了高技术厂商离开的动力,削弱了逆向选择的不利影响,从而使集聚得以形成和持续。研究表明,改善整个集聚链的各技术层次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其一,技术的提升是整个集聚链的技术提升,其中,底层大量低技术小厂商的技术提升最为重要;其二,维持底层技术厂商的数量和规模是必要且重要的,如果底层厂商数量出现萎缩,上层也将出现萎缩,集聚链就会出现萎缩,最终导致整个集聚经济规模的萎缩,规模报酬递增和外部性效应都会迅速降低,集聚经济很可能面临困难。第三,论文讨论了集聚市场与非集聚市场间的市场结构问题,分析表明,集聚经济类似垄断厂商,但它不是厂商垄断,是地理区位的垄断,这里称其为“集聚垄断”,它与外部的非集聚市场形成了地理寡头竞争格局。这种格局加剧了集聚经济内部厂商的竞争,使集聚厂商普遍获得另一种“超额利润”。“集聚垄断”不是通过提高售价获利,而是通过内部激烈的竞争,使整个“集聚垄断”的成本下降而获利,这个获利的过程强化了竞争,是一种更有效的市场结构。这种超额利润的获得是集聚经济形成的另一个基础。第四,本文研究了集聚与厂商偏好的问题,并用博弈模型进行了深入分析。厂商选择集聚地时,会内在地依赖于已经选择该区位的厂商的偏好,从而形成自己的偏好,同时,厂商的偏好也会成为其它厂商判断的参照。厂商可能更愿意选择其它厂商偏好的集聚地,而不是自己偏好的集聚地集聚。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政府在推动经济集聚的形成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厂商偏好的客观存在。第五,本文探讨了农村地区形成集聚经济的可能性,并比较了以浙江省为代表的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在吸引厂商集聚上的差异。研究表明,农村或欠发达地区在体制、厂商偏好和技术分工等方面有一定的集聚优势,有可能独立地形成集聚经济,这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论文最后基于近期的经济危机,讨论了集聚经济在转型时存在的机制性问题,并从背景、转型方式和转型结果等方面,对浙江、广东集聚经济转型做了分析比较。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和在推动本地集聚经济的改善、提高和转型时,渐进式的作法,更适合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发展,一刀切的转型方式,不利于技术的本地化和本地产业技术的提高,也不利于本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