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

论文摘要

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是社会进步与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既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快速发展时期,旧的体制已经被打破,新的体制正在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缺失带来的问题依然存在,新体制建立过程中又使许多新的社会矛盾不断显现,并交织纠结在一起,使我国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情况十分复杂。在这样背景下,如果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有经济的长久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论文正文部分共分为六章。1.相关文献综述。本章从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国外社会保障理论起源发展和国内社会保障研究进展三个方面,对社会保障理论发展进行回顾和综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保障思想涵盖广泛,涉及现代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在具体研究中,他们始终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从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项目入手,对社会保障的思想进行剖析。在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中,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的雏形已经具备,对以后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保障的本质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具体化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很多珍贵思想,为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贫富差距逐步拉大且呈两极分化,劳资对立日益尖锐,社会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社会保障成为各学派竞相研究的热点,大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理论界通常将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划分为三大流派,即民主社会主义学派、自由主义学派和“中间道路”学派。通过系统研究分析,基本弄清了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起源、流变和发展脉络,为下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国内社会保障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内容包括国外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研究和中国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两个方面。目前国内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存在着照搬照抄西方社会保障理论、不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挖掘和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理论基础研究及经验总结等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目的是促进我国社会保障理论研究能够密切联系实际,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和探索深度。2.社会保障的功能及政治经济学分析。本章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了社会保障的功能以及社会保障与社会财富再分配、社会再生产、社会公平、公共管理和社会主义属性之间的关系。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经济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社会保障具有经济、政治、社会等功能。社会保障可以促进人们消费和国民收入再分配,保证劳动力再生产需要,有利于调整社会供需平衡,特别是社会保障基金长期积累有利于调节投融资活动。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一项经济措施,更是巩固国家政权,保障现存政治和经济体制的政治措施,既是政治需要的产物,又反过来为政治服务。社会保障的目的是化解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风险与矛盾,满足人的生活与发展需要,维护社会竞争条件下的起点公平和发展中的过程公平,从而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看,社会保障是社会财富的一种再分配,是调节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安全机制,能够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转,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保障还是公共管理的内容,是最重要的公共物品,同时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公共政策;社会保障与社会主义属性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政府制定一切政策和制度的准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中,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性质得以实现。3.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相关实证研究。本章运用模型、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中国经济及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关系,以及社会保障对消费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为下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实证支持。长期以来,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中,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一直是社会保障相关问题研究中的核心内容。从西方经济学发展来看,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现代经济学理论等不同时期的主要流派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也对这个问题比较关注。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关系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和经济增长之间仅仅具有单向的因果关系,即社会保障支出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经济增长是社会保障支出的格兰杰原因,即经济增长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带动作用”远远大于财政社会保障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客观地反映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相对滞后的现实。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关系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保障水平有着较强的正相关性和一致性。通过对社会保障对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社会保障支出与消费需求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社会保障支出的变化能够引起消费需求的变化。4.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的实践历程与经验总结。本章对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历程进行回顾评述,既总结成功经验,又提出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对下一步研究有很大帮助。新中国六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社会保障制度的演进史。建国六十年来,我国社会保障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经历了建立、发展、完善、改革的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纵观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基本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劳动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形成阶段,第二阶段是以社会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改革探索阶段,第三阶段是以统筹城乡为目标的全面发展和制度创新阶段。总结我国社会保障六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历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每一次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都给社会保障带来了体制机制创新的机遇。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面对每一次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社会保障都能从转型的“痛苦”、改革的“磨砺”中突围出来,并为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5.外国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本章用四节篇幅分别对美国、瑞典、德国和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分析比较,对进一步研究有很大启示。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和不断改革,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美国秉承自由主义传统,以效率优先为基本原则,逐步建立起了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结构多层次、保障内容广泛的社会保障制度。瑞典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8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逐步建立起了一套“从摇篮到坟墓”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使瑞典成为北欧福利国家“橱窗”中标志性的“窗口”。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社会保险立法形式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既不同于瑞典等福利国家由政府全部承担国民社会福利的责任,也不像美国那样追求效率至上,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德国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亚洲新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加坡建立了以中央公积金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一项由政府权威保证实施的长期储蓄计划。6.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本章对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提出对策建议。从国情和发展实际出发,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重点发展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作为有效补充,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公平和正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以协同推进为原则,实现社会保障制度与收入分配、劳动就业、公共财政等政策之间的良性互动;以非制度约束为辅助手段,塑造社会保障理念和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