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转型期财税分权体制研究——中国为例的经验研究

论文摘要

转型国家尽管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但不可避免地都会面临着中央与地方的分权问题,而财税制度的改革是一个关键环节。我国改革开放后经历了数次的财政分权改革,1994年分税制改革,进一步规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从过去单纯的放权让利向按照各级政府的公共职能划分财政权限的方向前进,财税制度向公共财政化的框架前进了一大步。但无论是分税制还是复式预算,都还十分不完善,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对地方的激励不足,转移支付行为不规范等,现代财税体制只是具备了初步的轮廓,全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财税体制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因此,全面研究中国在转型期的财政分权制度十分重要。 本文借鉴了其他转型国家的财政分权改革的经验,结合中国的财政分权改革历程和现状,运用包括博弈论、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转型经济学等现代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构建出框架简洁的数理模型,并以中国的具体数据作为对模型的计量检验,从一系列的理论分析和检验验证中得出一系列结论,提出中国进一步财政分权制度改革的可能方案。 本文在绪论之后的第二章分析了其他转轨国家财政分权的实践,指出存在的问题一是激励不足,二是地方收支缺口较大,严重依赖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由此得出我国财政分权可以借鉴之处:1、权力责任的明确界定和分权的法制化是我国财政分权的发展方向;2、地方政府的激励是财政分权制度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3、转移支付制度必须是灵活性和规范性的统一。 第三章对我国财政分权的历史做了一次全面的回顾,分析了各阶段分税制的特点及导致的问题。94年以前的财政分权主要是行政分权,结果是中央财政收入权力及支出责任逐渐向地方政府转移;94年以后的分税制改革主要是经济分权,结果是财政权力有向中央政府集中的趋势,使得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自主权受限,收入能力下降,且加大了地方财政的差异,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增长。 第四章运用一系列数学模型分析了转型期财政分权导致的激励相容效应和激励扭曲效应。笔者以钱颖一和罗兰道德风险模型为基础加以分析,以中国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在转型初期,财政分权有利于缓解公共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信息与监督问题,有利于提高公共经济效率,而94年的分税制改革,由于具有财政集权特征,产生了激励扭曲效应,导致了地方政府对地方经济的一些攫取行为。 第五章,进一步对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的收支行为进行分析。着重分析地方政府的收入行为,并且主要分析94年以后的具体情况。包括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地方政府对转移支付的争夺以及预算外资金的膨胀等三个部分。通过对财政分权体制下我国地方政府收入行为分析得出:1、地方政府缺乏正式的收入自主权,缺乏预算责任感;2、地方政府过多的非正规收入自主权,形成过多的“非法”收费现象;3、分税制形成的转移支付体系加剧了地方间经济发展差足巨。. 第六章着重分析地方政府的收支行为的支出部分,包括区域公共投资中的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博弈行为分析,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粘蝇纸效应(flypapereffect)分析,以及财政分权制下的财政支出与地方政府规模分析等。说明了我国现行的分权体制并没能很好地规范地方政府的支出行为,出现公共支出的“越位”与“缺位”同时并存,地方政府利用信息不对称,通过隐瞒辖区内公共投资的偏好、需求和支出信息来谋求中央政府对其公共投资补助的最大化。现行的分权体制造成了地方政府规模的膨胀,地方支出更多的被用于地方行政性支出。为此,中央政府有必要采取措施激励地方政府显示有关区域公共投资的真实信息。 第七章,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财政困境的实证分析。本章主要是在五、六两章的基础上,从总量和结构两个角度对地方财政缺口、地方财政或负债等,进行实证分析,说明了地方政府的收支行为必然促使地方财政陷入困境。 本文从新的角度分析了财政分权改革对中国转型进程的影响。主要从对地方政府官员增强激励和对企业加强预算约束两个角度来研究财税分权如何减少计划中高度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效率损失,从而加强中国的经济转型进程。在严密的数理模型的基础上,以信息经济学为主要的分析工具,研究财税分权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变量的权衡中达到最优。对中国财税分权改革与相关的一些制度变迁进行了实证分析,检验了相关理论在转型中国家的适用性,也提出了一些更加平稳、有效的经济转型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