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贫困经济学研究

论文摘要

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贫困问题始终是困扰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大问题。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庞大的、且有上升趋势的贫困人口,而且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也存在大量贫困人口,反贫困是世界各国推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选择。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在体制转型时期,不可避免地存在贫困现象,而且在一定阶段,尤其是随着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过程中大量失业人口的增加,将会使贫困人口大幅度上升,出现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人口相互交织的双重贫困现象。因此贫困问题也是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严峻问题。研究贫困,不仅具有国别意义,而且也具有世界意义。本文综合运用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既从纵向上研究发达国家的贫困问题,同时也从横向比较上研究发展中国家以及中国的贫困问题。本文的主体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1、关于贫困的概念。本文认为,传统贫困定义的根本缺陷在于:一是过分注重物质贫困,忽视最基本的精神贫困;二是在既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框架下研究贫困,过分注重非制度因素,相对忽视制度因素。本文认为,所谓贫困就是指由于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所造成的使个人或家庭不能维持正常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一种生存状态。 2、关于反贫困的基本理论及战略。源自于对贫困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反贫困战略模型的构建也动态地调整为与之相对应的从平面型到立体型的转化过程,既从单纯注重物质资本注入的促进资本形成的反贫困战略到促进结构转换,再到促进人力资本形成,最后到从经济、政治、文化多维层次构建的立体型综合反贫困战略。当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虽然都面临贫困问题的困扰,但就其性质以及类型,却表现为诸多方面的不同。发达国家的贫困,主要表现为相对贫困,致贫因素多为个体因素,反贫困目标主要瞄准贫困入口。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则主要表现为绝对贫困,致贫因素综合地表现为自然、历史、社会、政治以及传统文化的劣质性等多重因素,但就其实质而言,则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和收入分配不公,反贫困目标更多地瞄准贫困地区。 3、关于中国的贫困。中国的贫困就其涵义而言,是一个含有浓厚政治色彩的经济学概念。贫困就其主体而言,是指贫困人口;就其客体而言,则是指贫困地区。其特征从宏观上讲,主要体现为区域性、民族性、阶层性和制度性;从中观上讲,主要表现为社区上的生态环境的恶劣性、基础设施上的薄弱性。经济结构上的低层次性和单一性。社会特征上的文化生活水平的低层次性,以及体制上的自然、半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特征;从微观上,主要表现为拥有资本,尤其是人力资本不足以及能力贫困。提高中国反贫困效率,关键是要准确界定贫困类型。本文认为,中国的贫困分为制度性贫困和非制度性贫困。制度性贫困包括:体制性贫困和观念性贫困;非制度性贫困包括:资源匾乏型贫困、生态恶劣型贫困、资源富饶型贫困、灾害导致型贫困、人厂1膨胀型贫困和能力衰弱型贫困。未来中国反贫困战略的构建,从宏观上讲,一是把以贫困区域为目标的瞄准机制转变为兼顾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并最终实现直接瞄准贫困人*;_二是制定《反贫困法》,同时进一步发挥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调整区域发展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和投资力度;从中观上讲,应坚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发展非农产业为主体思路;从微观上讲,应大力提高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