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以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作为研究对象,把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解体和中国推进工业化的进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此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实现经济上的赶超,国家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当时国力脆弱、外部经济来源有限的情况下,国家不得不选择从农村吸取资金,通过户籍制度、统购统销制度等构筑起城乡壁垒,城乡分离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其中的内容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被严格限制。城市社会保障和城市就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城市人口就业之后,就可以享受医疗、失业、养老等各方面的保障。农民基本上是依靠人民公社实现低水平的集体保障,土地的集体所有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乡分离的社会保障制度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首先,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集体保障随之消弭,农民不得不转向依靠家庭保障为主。第二,随着计划生育制度的推行,农村家庭逐渐小型化。单纯依靠家庭提供养老保障愈发显得艰难,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第三,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很低。城镇化的步伐严重滞后,城镇人口比重较低,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旺,农产品价格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土地产出的价值下降,农民难以依靠土地实现保障。第四,人民公社解体之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但是,乡镇企业职工却基本上难以获得保障。另一方面,近几年来,大量农民进城打工,他们无法冲破现有的户籍制度,基本上没有享受任何的社会保障。第五,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必然要占用大量的农用耕地,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已经威胁到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威胁到了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并且,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失地农民的规模还会不断增加。 工业化在对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严重挑战的同时,也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创造了条件。首先,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上升,工业缴纳的税收增加,国家的财力增强,能够用于社会保障的开支可以相对增加;与此同时,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城镇人口增加,社会结构发生重要的变化,从以前的“少数人保障多数人”变成了现在的“多数人保障少数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可能。其次,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土地的价值不断上涨。政府完全可以拿出土地增值的一部分来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工业化在为建立农民的社会保障创造了条件的同时,也为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了新的途径。当前,城市社会保障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历史负担沉重的包袱,职工缴费比例过大,出现了难以为继的苗头。进城农民工和乡镇企业职工年龄普遍较低,他们的加入有助于推动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进入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人口越来越多,社会保障覆盖的面也在扩大,最后,可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和统一。 本文分为七章。首先阐述了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含义、必要性和基本原则,随之对国内外有关的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以二战为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在此以前,它们关注和研究的是城市工人的社会保障;此后,福利经济学逐步兴起,西方经济学开始探讨如何提高全民的福利水平,开始平等地把农民和工人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早期的研究同样局限于城市正式就业工人,对农民缺乏应有的关注,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作为一个历史性的命题得以提出。 在综述之后,我们对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历史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可以发现,是工业化催生了现代的社会保障制度;又是工业化的继续推进使得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建设成为可能和现实。紧接着,论文剖析了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原因以及表现,分析了它目前所遇到的挑战。在此之后,分为农村非农人口和务农人口两个部分,具体探讨了进城农民工、乡镇企业职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以及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通过这些制度建设,最终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