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成都平原农耕文化的新制度经济学思考

论文摘要

成都平原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素有鱼米之乡、“天府之国”的美誉,也是西部经济的中心城市。但是在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几十年时间里,虽然其社会经济的诸多方面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却不断拉大,而且平原内部的发展也存在严重的不均衡,这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仅仅是因为国家投资过少,资本缺乏的缘故,还是另有原委?通过对国内外不同观点的比较研究后,鄙人认为主要症结乃是成都平原落后的、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制度安排,特别是非正式制度中的农耕文化。正如当代西方著名的新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斯(Douglass·C·North)所言“由于缺少进入有法律约束和其他制度化社会的机会,造成了现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长期停滞不前”①。成都平原的制度安排在其历史上固然有其先进性,也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历史的远去和社会的继续向前发展,这种非正式制度再也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由于“路径依赖”(诺斯言)的作用而一直朝着它原有的方向继续发展,最终可能使社会经济被“锁定”在一种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的状态之中。同时,新制度经济学也认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要相互适应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否则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如经济学家金·恩斯明格(Jean·Ensminger)通过分析非洲正式土地产权遇到的困难时,明确提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匹配是前者成功的关键。因此, 本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试图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并结合相应的区域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成都平原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非正式制度原因,并从对成都平原非正式制度的变迁历史分析,以及对温州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制度吻合模式的分析,探析了当前成都平原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吻合模式。 本文主体为四个部分,分别讨论了成都平原农耕文化的涵义、特2征、历史变迁、与当前社会经济的矛盾以及与正式制度的吻合模式 。第一部分是对农耕文化内涵特征及其历史变迁的分析。首先,从制度经济学对非正式制度的地位、作用的论述出发,引出成都平原的农耕文化这一论题,然后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成都平原农耕文化的涵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指出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是农耕文化的精髓。紧接着,从成都平原人传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入手归纳出了成都平原农耕文化与众不同的五个特征,分别是闲散享乐性、朴实性、封建性、自私狭隘性和兼容性,并对每个特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论述。然后,从历史的角度对成都平原农耕文化的各个特征的变迁历史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一、以阴阳五行思想和道教思想为核心的朴实性思想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功建筑的理论基础和封建时期成都平原教育事业发展的思想保障。第二、成都平原人的自私自利思想促成了成都平原第一次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成功吻合。秦国统一全国后向成都平原大量移民,导致成都平原的人均土地占有量急剧减少,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不受侵害,土地私有制在成都平原得以出现,最终被中央政府肯定并以法律的形式向全国推广。但是这种自私自利的思想却在明末清初时期却给成都平原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由于国外价廉物美的商品大举入侵,自私自利的小农以种植鸦片为代价换取洋货,使农业生产结构和个人身心健康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第三、封建的等级制度是农耕文化封建性的重要代表,它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成都平原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特别是唐朝时期的章服等级制度,是成都平原丝织业正常发展的最大障碍。直到唐朝中后期由于封建等级制度的衰败,成都平原的丝织业才从束缚中解脱了出来。相反,五代至宋朝时期道教的封建迷信思想却从饮茶成仙的角度带动了成都平原茶叶生产和茶叶贸易的发展和兴盛。第四、闲散享乐的价值观念为成都平原非农耕活动提供了发展的空间,特别是丝织业、花卉业等。第二部分主要是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非正式制度发展的路径依赖特征的角度来分析成都平原传统农耕文化的路径依赖特征,并归纳3出了它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之间的四个矛盾。第一、封闭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第二、保守性与创新性之间的矛盾;第三、自私狭隘性与兼收并蓄性之间的矛盾;第四、闲散懒惰性与积极竞争性之间的矛盾。第三部分是对当前成都平原制度吻合模式的探析。从上一部分的分析推论,如果农耕文化继续按照其固有的路径发展,势必陷入制度锁定的状态,从而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低效率甚至无效率。因此必须对传统农耕文化进行适时的改革创新,使其与当前给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成功吻合,实现促经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标。成都平原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吻合应该采取何种模式是这部分的重点,因此作者着重分析了温州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制度吻合的成功案例。经过从不同角度的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即一项非正式制度的产生和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三个要件:第一、有效的利益激励;第二、正式制度的支持;第三、与正式制度相吻合。因此,对于成都平原农耕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的吻合既要吸收外在的和内在的成功经验,又要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