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经济转型中的货币流通速度研究

论文摘要

货币流通速度,是产出或交易量与货币存量之比,它联接了实体经济的产出与金融经济的货币,是货币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围绕经济转型中我国货币流通速度这一中心论题,运用制度分析方法和实证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从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以及货币政策等方面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展开分析。 首先考察经济转型以来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行为特征,从时间序列上把握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整体变化趋势。主要运用统计数量分析方法,包括数据描述统计、回归分析和弹性分析。主要结论有:横向比较,各层次货币流通速度从现金货币、狭义货币到广义货币逐渐变小,其中现金货币的流通速度明显高于另外两个层次的货币流通速度,表明我国居民的现金持有量相对较低,更多的货币以储蓄存款、定期存款等低流动性货币资产形式持有;纵向而言,经济转型以来我国货币流通速度总体上是一个长期持续下降的趋势,下降幅度逐渐趋缓;货币流通速度还呈现顺周期性的变化特征;收入与货币的最小二乘法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的收入需求弹性大于1,进一步证实了我国货币流通速度持续下降的特征。货币流通速度的国别比较表明,我国是货币流通速度较低的国家,金融资产结构单一、储蓄率较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我国货币流通速度较低的经济现象,更深入的分析有待制度原因研究的展开。 在揭示货币流通速度行为特征的基础上,继续探询我国货币流通速度持续下降背后的制度原因。为了与经济转型中的制度变迁相联接,将制度原因分析划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经济转型中的货币化进程、价格管制、利率管制以及强制储蓄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第二阶段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制度原因主要包括投融资体制扭曲、银行不良资产扩大、银行“惜贷”、无效供给增加,最终可归结为经济效率的低下,导致单位货币只能引致越来越少的产出,货币流通速度因而下降。我们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了“货币效率”概念,它由经济效率内生决定,并外在地反映到货币流通速度之上。经济效率低下,货币效率就低,货币流通速度就会下降。第三阶段的制度原因从货币结构变化、资本市场货币沉淀、消费倾向降低等方面展开,并探讨了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紧缩的联系。 在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的制度分析即定性分析基础上,进一步量化经济转型中的制度因素,对货币流通速度进行实证考察,主要是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定量分析影响我国货币流通速度时间趋势的因素。结果表明,影响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是:经济货币化、金融发达程度、储蓄率和利率。金融发达程度和实际利率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正相关的,而经济货币化与储蓄率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