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资产证券化理论与中国实践分析

论文摘要

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是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在短短的三十几年的时间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欧洲、亚洲以及其他地区,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己经成为全球金融发展的重要趋势。资产证券化就是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预期未来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资产池,以该资产未来可以预期的、持续稳定的现金流为保证,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为能够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融资的过程。资产证券化作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创新崛起的主流融资技术之一,它不仅极大的改变了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对资产证券化的研究无论对理论界还是对目前的现实实践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中对资产组合的最重要的要求是:资产组合要有可预测的、稳定的未来现金流。为了达到对未来收入的合理的、准确的预测,构成资产组合的资产,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存量规模;要有持续一段时期的拖欠率、违约率、损失率的历史纪录;要有标准化、高质量的担保和托收条款的支持。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就是“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分析”。资产证券化的三大基本原理分别是“资产重组原理”、“风险隔离原理” 和“信用提升原理”,这三个基本原理是对基础资产的现金流的进一步分析,是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原理的深入。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开始对资产证券化提出了客观要求,而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也为资产证券化的起步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对我国深化市场经济建设及保障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具有深远意义。特别是资产证券化对于化解银行经营风险、发展住宅抵押贷款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