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语言的经济学分析:一个初步框架

论文摘要

这篇论文是一项考察语言与经济(理论)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理解语言与经济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某些新的经济现象,也有助于我们对语言有某些新的认识,同时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对于一门学科(语言经济学)的发展及有效运用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体部分所要回答的问题有如下几个:(1)什么是语言经济学,它的学科性质及其定位是怎样的?换句话说,语言经济学是为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产生的,其研究内容包括哪些,又是怎样进行研究的?(2)语言与经济关系的已有研究基本上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它们是怎样统一在语言经济学这一概念之下的?(3)语言与经济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进而,建立在这样一种关系基础之上,语言经济学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作者还尝试构建了语言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分析框架,这一研究本身也构成了对于语言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发展。一般而言,对语言的传统认识是停留在哲学和语言学层面上的。哲学上,人们探讨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语言学上,人们探讨语言的符号性以及语言的交际和认知功能等。而当社会进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随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日益增多,语言的交际功能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民族主义崛起和文化多样性也使得民族语言的提升和保护问题凸现出来。在不同文化间交流的语境下,语言越来越多地与经济联系在一起,个人的语言行为就和他的语言价值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有关在不同语言或文化间交流的成本和收益、劳动力市场对不同语言群体成员的不同选择、语言不同或不平等所导致的各种经济问题(特别是收入差距)、社会经济发展中语言的各种作用、经济学在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设计与评价中的优势等等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语言经济学作为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在近三、四十年悄然兴起。不过,目前为止,语言经济学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学分支,理论体系也不够健全。虽然近十几年来,语言经济学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其自身活跃的同时,依然存在着某种混乱。语言经济学研究人员相互间的沟通远远不足,他们依然凭自己的兴趣以问题为导向而各自为营,许多问题的研究都有待于进一步沟通、深化和扩展。本文则是对已有的语言与经济关系研究进行综合、沟通、深化的一个尝试。在研究方法上,还是以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本文主要的分析工具,同时兼顾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希望通过对语言经济学的缘起、发展脉络及现有基本理论做出系统梳理,总结语言经济学的已有理论体系,揭示语言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与定位,弄清楚什么是语言经济学;其次围绕语言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对其主要研究领域和内容做出深入评析;再次,尝试对某些新的问题进行研究,力争在某些新的研究领域有所突破,以期丰富语言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促进语言经济学的发展;最后,在上述基础上,做出总结,找到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语言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理论、原则或方法,把语言和言语行为当作普遍存在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来加以研究的一个经济学分支学科。广义上,语言经济学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语言本身的问题,或者研究经济或经济关系与语言及言语行为的相关性,即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语言和言语行为的产生、发展与变迁,或研究语言及言语行为对经济理论、方法或经济绩效的影响与作用。(2)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语言是一种公共产品,语言是一种制度。语言学习是对人力资本的一种投资,双语乃至多语在劳动力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而作为人力资本,语言是决定劳动力市场就业及人们劳动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适合于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分析,尤其是在政策效果的评价上,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解释力。而且,作为公共产品,语言本身就可以直接影响到语言政策的选择与制定。语言还是制度中的制度,语言不仅对交易成本产生影响,还影响着其他制度安排的效率。进一步分析语言这种制度有可能对制度经济学某些基本理论产生重要影响,也有可能对人们理解一般性制度产生某种启示。(3)就已有研究而言,围绕“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的研究已经是语言经济学中非常成熟的一个领域,而围绕“语言是一种公共产品”、“语言是一种制度”的研究虽然刚刚起步,但前景极为广阔,都是语言经济学亟待研究和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通过全文分析,有理由认为,语言经济学的后续研究大体上可以以这三个命题为支撑,或是建立在其基础之上,或是围绕它们而展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可以构成语言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研究领域的创新:语言经济学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领域,国外也只有三、四十年的历史,国内仍鲜有人涉足。本文是国内第一篇对语言经济学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研究的博士论文。(2)理论创新主要有三点:第一,综合、沟通已有语言经济学理论,总结了语言经济学的三条学术主线;辨析了当前语言经济学的几种提法,区分了广义和狭义、理论和应用语言经济学;分析了语言经济学与相关学科([语言]哲学、社会语言学及制度经济学)之间的关系,讨论了语言经济学的边界,揭示语言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与定位;第二,提出并分析语言经济学的三个基本命题(即,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语言是一种公共产品,语言是一种制度。其中,命题一是建立在语言经济学关于语言与收入已有研究成果之上的一个总结性提炼,命题二、三是作者从公共产品和制度的角度对语言所进行的一个新的尝试性分析),将其作为语言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分析框架,丰富了语言经济学的理论;第三,在深入评析已有语言经济学研究的同时,深化相关问题的研究,首次论证了语言、制度和交易成本三者的关系,并运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从制度的视角研究了语言的起源、变迁及变迁方向。本文的内容安排如下:简短的导言之后,首先在第二章回答了“什么是语言经济学”这个问题。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考察,详细梳理了语言经济学的缘起与发展脉络。在综述的基础上,对语言经济学的边界进行了探讨,辨析了当前语言经济学的几种提法,区分了广义和狭义、理论和应用语言经济学;分析了语言经济学与(语言)哲学、社会语言学及制度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并对语言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给予了思考。本章还从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的角度提出了语言经济学的三个基本命题,将其作为语言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分析框架。后继章节基本上由此框架而依次展开,同时也是对此框架的进一步分析论证。第三章:语言、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收入。继“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的命题,分析论证了双语竞争力及语言人力资本的投资过程,进而揭示了语言与劳动收入相互间的关系,就二者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评述。不同语言群体间之所以存在着收入差距,一方面因为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语言的歧视,更重要的是因为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也具有生产性。作为人力资本,语言是决定劳动力市场就业及人们劳动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与社会经济活动和人们的经济地位密切相关。第四章:语言、公共产品与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详细梳理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研究现状,讨论了对二者进行经济学分析与研究的意义和可行性,并围绕“语言是一种公共产品”这一命题,分析了它在官方语言的确定和语言推广等语言规划中的应用。作为公共产品,语言本身就可以直接影响到语言政策的选择与制定。本章最后对语言规划的社会语言学传统分析和语言经济学分析进行了比较。第五章:语言·制度·交易成本。进一步分析论证“语言是一种制度”的命题,较为深入地分析考察了语言的制度性质和内涵及其对制度、交易成本的影响机理等问题。作为制度,语言不仅对交易成本产生影响,还影响着其他制度安排的效率。第六章:语言的起源与变迁:制度的视角。从制度的角度分析了语言的起源与变迁。对语言的制度生成、语言符号的不变性与可变性、语言变异与语言变迁的关系、语言变迁的主体、动力与方式以及语言变迁中的集体惰性和路径依赖等基本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七章:语言的多样化与语言同化:兼论语言变迁的方向。基于与拉波夫命题相似的两种事实观察或判断来讨论语言变迁的方向。对语言同化和语言多样化进行了经济学解释,并分析了这一对貌似相反的变迁方向均衡的可能性。最后本章讨论了一般制度的多样化和趋同与语言多样化和语言同化的相似性。在第八章对上述章节进行了简短的总结之后,余论中作者讨论了经济学的语言与经济学原则。通过对经济研究中数学使用的争论背后的实质、数学滥用的评判标准及其解决之道等相关问题的考察与评析,引出了对经济学语言的思考。关于在经济学研究中使用数学的争论,实际上关系到对经济学的性质与意义、范围与方法等问题的讨论,同时也涉及到经济学对其语言的一个选择问题。经济研究需要数学,尤其是在那些与经济运行量及量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的研究中,但数学只是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有益的辅助工具,数学分析并不是惟一的研究方法。那种认为只有数学才能使经济学成为科学乃至“硬”科学的观点,是犯了“诉诸权威”的逻辑谬误。然而,对于数学滥用的判断,不能只以经济学文献中数学形式化的量的多寡为依据,还应该结合经济研究的层次——基础研究、专题研究和对策研究,通过成本与收益分析的方法来衡量。数学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语言。经济学家应该关注经济学语言的选择,经济学语言的使用也要符合经济学原则。本文的不足: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语言经济学还并不成熟,其理论往往是孤立的,很难把握。因此,因此,由于本文基于作者自身所梳理总结的语言经济学理论框架来进行写作,其逻辑结构并不一定严谨,文章结构安排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另外,文章主要以理论分析和评述为主,模型建构有待加强。有待进一步研究问题:进一步深化相关理论研究,特别是对三个基本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围绕作为公共产品和制度的语言的相关研究;有关语言经济学的应用方面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