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视阈下的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研究

论文摘要

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的经济成分,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在私营企业就业的劳动者比重逐步上升,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目前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矛盾出现了日趋紧张的趋势。劳资矛盾的存在不仅不利于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因此,构建私营企业和谐的劳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我国私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19世纪40年代初期的初创阶段,19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发展阶段,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已开始走向成熟。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是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本质是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支配和强制劳动。在分析劳资关系对立性的同时,马克思也认为,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两大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劳动与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互为前提,缺一不可,他们在分工协作中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因此他们之间也具有统一性的一面。在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主占有企业中全部生产资料,他们通过购买工人的劳动力,使其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因此我国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基础上的劳动与资本的对立。但是,由于我国的私营企业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产生的,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又具有其特殊性:我国现阶段的劳资对立只存在于私营企业内部,而且这种对立是在政治地位平等基础上的经济利益对立,而不是整个社会层面的阶级对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在缓和劳资冲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在立法、工会、员工激励制度、三方协调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于这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做法,要以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为基础,对其做出评判和借鉴。目前私营企业中的劳资矛盾主要体现在劳动合同的约束力弱化;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压低、拖欠工资;劳动保障覆盖率低;延长劳动时间,超负荷劳动问题突出等方面。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是劳资矛盾产生的根源。此外,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监管不到位、基层工会组织功能弱化、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平衡、劳动者维权意识淡薄、私营家族企业管理模式以人治代替企业的科学管理也是导致劳资矛盾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增强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意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落实劳动法律法规、加强政府对劳资关系的调控管理、强化基层工会组织的作用,通过这些途径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