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创新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论文摘要

住房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关乎民生的重要问题,我国政府历来将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和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商品住房价格的急剧攀升,中低收入居民对住房的支付能力严重不足问题日益凸显。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己经建立起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限价房为主的不同层次的保障性住房体系。未来五年,我国将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而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收入、各种专项资金的投入和银行贷款,现有的资金来源渠道不足以满足如此庞大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保障性住房融资困境的破解,不仅能够弥补资金缺口、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发展,还是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变政府的角色定位和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与市场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经典主题,结合当前保障性住房融资困境,探讨拓宽融资渠道、进行融资模式创新,以解决资金瓶颈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顺利完成,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四川省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经过20多年的住房制度改革,其以保障性住房为代表的民生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四川省未来十年保障性住房的发展目标是努力构建分层次、多形式、梯度化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但是总体来说,其保障性住房融资仍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不足以满足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需求。当前制约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和建设速度的最主要瓶颈就是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有限。第二,政府干预削弱市场机制的作用,成为限制融资渠道多样化的障碍:政府强调主导作用,却忽视了调动市场机制的积极性。因此,转变政府的角色定位,创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吸引私人投资的融资模式尤为重要。第三,资本市场融资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贡献不足,多层次资本市场发育滞后,不能有效满足融资主体需求。而完善的资本市场的建立,才能有效吸引私人资本参与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中来。第四,廉租房、公租房建设资金困境严峻,棚户区改造任务量最为繁重。因此,以四川省为例,研究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的创新,为解决资金缺口问题寻找解决之道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在现有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下,对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和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的制度变迁进行梳理,结合四川省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分别就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不同性质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融资模式创新设计并在政府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吸收先进经验、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工具、进行金融制度创新,调动私人部门和各种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积极性,满足其发展的需要。论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共分六章展开研究和探索: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在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住房保障的相关政策、政府作用和保障性住房融资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提炼出论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理论研究,主要是对保障性住房的类别、传统融资模式和现代融资模式以及融资模式创新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首先,明确本文所要研究的保障性住房的内涵: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限价房和棚户区改造;而针对四川省具体情况,融资模式创新主要针对廉租房、公租房和棚户区改造。其次,融资模式的创新属于金融制度创新范畴,有赖于内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因此,用金融制度创新理论作为理论依据,梳理我国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的制度变迁,明确进行融资模式创新的必要性,有益于对本文的研究提供思路与支撑。其次,保障性住房是准公共物品,其建设任务理应由政府承担。但是由于公共产品所引起的市场失灵现象导致的保障性住房市场需求大但融资需求难以满足的现象,这就需要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引进私人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因此,公共产品理论有利于解释保障性住房融资困难的原因,并理清不同类型保障性住房的经济属性,为融资模式的创新打下坚实基础,并有益于对政府在该领域的角色转变方式进行探究。再次,项目区分理论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即可使有限的政府财政资金集中发挥作用,又可鼓励私人投资者广泛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我们可以参照这一理论,结合公共产品理论,合理区别保障性住房的项目投资预期属性,以期对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的创新予以借鉴和帮助。最后,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筹集的过程涉及政府部门、企业、银行、私人资本、专门机构等多层次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利益相关者理论可帮助理顺政府和私人部门在项目建设中的职能、责任与收益的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三,简要介绍传统融资模式和现代融资模式,得出应当将传统融资模式与现代融资模式相结合,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相结合,进行保障性住房的融资模式创新的结论。最后,建立论文的基本研究框架。第三章是历史总结和现状分析,在对我国住房改革和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的制度变迁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四川省住房制度的改革历程、保障性住房的发展现状和目标以及现有融资模式的滞后性进行分析。我国的住房改革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住房制度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住房制度转变的过程,其基本路径是政府主导和推动的住房改革历程,共经历了福利分房、改革探索、市场化配置和深化与完善四个阶段;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的制度变迁经历了政府财政资金为主、政府财政资金为主、银行贷款为辅和政府投资为主的多元化融资模式三个阶段,其基本路径由政府主导的融资模式向市场化配置的融资模式转变。在这一大背景下,四川省住房改革经历了改革探索、逐步建立、全面推进和不断完善四个阶段,并建立起多层次的保障性住房体系。未来五年,四川省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重、融资需求大,亟需拓宽融资渠道,进行融资模式的创新。第四章是具体的融资模式创新设计,根据四川省的实际情况,针对廉租房、公租房和棚户区改造进行融资模式的创新。本章首先对荷兰、新加坡、美国和香港的住房保障融资经验进行总结和借鉴,提出了针对廉租房的PPP融资模式、针对公租房的REITs融资模式和针对棚户区改造的政府融资平台模式,并对融资模式的可行性、政府的角色定位、具体操作和所需内外部环境进行了研究。在融资模式的创新过程中,一方面,强调政府在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明晰政府在保障性住房融资中的作用和责任;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在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创新中引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私人资本的积极参与,拓展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鼓励保障性住房可能的商业化运作,加强融资模式多元化的探索研究。第五章是融资模式创新的制度配套建设,分别从融资模式创新的市场建设、政府建设和融资主体建设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其中包括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提升融资能力,形成多渠道的融资体系,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深化地方财税制度改革、健全和强化监管机制、简化投资行政审批程序、规范发展政府融资平台并完善平台市场化改革,以及建立多元化的复合型投融资主体。论文可能的创新在于:从政府和市场关系角度出发,探索政府在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创新领域的角色定位,并明确政府在不同融资模式中的职能和作用;以四川省为例,分别对廉租房、公租房和棚户区改造三种不同类型的保障房进行融资模式的创新,在研究视野上有所拓宽;以金融制度创新理论、公共产品理论、项目区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理论框架进行融资模式设计,在研究深度上有所拓展;对廉租房、公租房和棚户区改造分别提出PPP、REITs和保障性住房融资平台的融资模式,并分别对其可行性、政府的角色定位、具体操作和所需内外部环境进行比较系统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