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中国地区数字鸿沟的成因和影响:1997-2007

论文摘要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信息化,意味着信息技术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替代旧有的生产方式。信息化,意味着信息技术对人们的信息沟通和知识积累,在方式和途径上带来革命性的改观。然而,信息技术应用普及在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间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形成所谓数字鸿沟。在以信息和知识为竞争要素的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落后意味着生产方式乃至经济发展方式的落后,也意味着消除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巨大障碍。因此,本文选择中国的地区数字鸿沟作为研究课题,将信息技术与经济发展相关联,分析中国地区间数字化差异的状况,探究形成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对于发挥信息技术作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地区间和谐发展,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和现实针对性。本研究以发展经济学、管理学、网络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基本理论、方法为依据,吸收信息通信的相关知识,在把握技术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和数字鸿沟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构建分析框架,建立测度指标,运用近来十几年的数据,对中国的地区数字鸿沟进行实证研究。首先,本文以内生增长理论和发展理论为依据,结合以往的文献,提出了一个分析信息技术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解释性框架,说明信息技术的作用是潜在的,只有通过与人力资本的结合才能实现组织层面创新能力和产出效率的提高,以及个体层面信息收集和知识学习能力的增强,两个层面的累积效应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进步。数字鸿沟的涵义包括接入、使用和应用三个逐次递进的层面,与经济涵义上的产品、工具和要素相对应。其次,在回顾数字鸿沟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建立衡量数字化水平的封装化指标和衡量地区数字鸿沟的测度方法,运用统计和面板数据计量方法对中国的地区数字鸿沟进行静态和动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全国31个省区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分为5组。它们在1997-2007年的11年当中的普及水平呈现出“S”型曲线并分别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京沪增长趋缓,其他沿海地区快速增长,内地开始起步。以加权基准方法测度的地区数字鸿沟随着技术的变化呈波动中上升的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教育投入、人均收入和平均文化程度与数字化水平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沿海地区在教育、收入和文化程度的促进效应上要高于内地。电信业改革显著促进了电话普及水平的提高。人口流动促进了流入地移动电话普及水平提高。在互联网普及率方面收入促进效应突出说明互联网应用的消费型特征。数字化水平的增长显著地取决于普及水平本身,沿海与内地的数字化水平变化形态十分接近。数字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互为影响的关系和教育投入和收入水平对数字化水平的促进作用,决定了在经济发展、教育投入和收入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的不同地区之间必然存在着必然的数字鸿沟,在不加干预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存在。最后,本文从重视信息技术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市场模式创新、基础技能和应用方法培训、加快新技术条件下的应用普及和增进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了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和谐进步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