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去工业化的发生机制及影响研究——兼论中国经济的去工业化问题及对策

论文摘要

战后增长的“黄金时期”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经历了经济中服务业重要性不断上升,相反,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经济中重要性不断下降的过程,即经济的去工业化进程。在卡尔多看来,这一现象是战后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最显著的“特征事实”之一。20世纪中叶,社会科学家们开始预测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在这种社会形态中,经济主要围绕着服务活动,而不是实物生产活动来展开。自此,经济的去工业化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逐渐地进入了学术界的视野。然而,主流观点认为,经济的去工业化进程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必然表现,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经济演变过程。因此,去工业化主要是经济内部力量驱动的结果,如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以及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等。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实践,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主权国家债务危机的发生,都向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另外,同样重要的是,这种观点根本不能解释很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出现的早熟去工业化,而现有的关于早熟去工业化成因的解释,如经济政策等外生因素,至多对这种去工业化形式的发生起次要或辅助性的作用。很显然,去工业化的发生必然存在其它更为深层次的原因。这些深层原因不但可以解释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进程,而且也可以解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出现的早熟去工业化进程。对去工业化发生机制或根源的探求,不仅是经济实践的要求,更是理论探索的魅力所在。而这正是本文所要做的。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是经济增长和运行的核心和基础。这一原理对任何时期的资本主义都是适用的。经济的去工业化使出现这一现象的国家,丧失了经济运行和增长的基础,以及财富创造和价值来源的主体。而这主要是1965~1973年间出现的资本盈利能力危机以及1973以来资本世界经济长期停滞和萎缩的结果。进一步地说,实体经济的停滞和萎缩源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系统性过剩以及由此造成利润率下降,而生产的系统性过剩又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它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因此,去工业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用于解释去工业化发生机制的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是围绕着资本逐利的本质来展开的,它不仅将去工业化的不同成因纳入进来,而且还进一步地探讨了去工业化的更深层次的根源——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制造业的生产过剩以及由此引起利润率下降。这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之一。其次,本文结合资本主义经济历史发展的实践,对去工业化的影响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这些影响从经济增长到经常账户的收支失衡,再到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主权国家债务危机等各个方面。第三,本文在对去工业化发生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经济的“再工业化”能否取得成功进行了分析。这一分析不仅适用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的“再工业化”策略,而且也适用于2008年危机爆发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再次提出的“再工业化”策略。这又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之一。最后,本文也对中国经济去工业化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如何避免出现去工业化,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导论部分。本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以及问题的提出、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内容以及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等。第二章是工业化的内涵和意义。本章简要回顾了有关工业化的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工业化的内涵及标志、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工业化的本质和意义等。第三章是去工业化的内涵及影响。本章主要对去工业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梳理了对去工业化现象的不同认识(积极和消极的去工业化),概括了去工业化的经济社会影响。第四章是去工业化的发生机制。首先,本章探讨了去工业化的实质,并在简要分析去工业化不同成因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用以解释去工业化发生机制的分析框架。接下来,本章对去工业化的发生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第二节分析了去工业化的根本动因,探讨了去工业化的制度根源;第三节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长期停滞的去工业化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本节先后给出了盈利能力危机和长期停滞的原因及其对不同去工业化形式的影响;第四节分析了资本逐利本质下去工业化的实现途径或方式,主要包括对外直接投资以及“荷兰病”和不当经济政策等对去工业化的影响。第五章是去工业化的国际比较。本章以美国、英国、巴西和哥伦比亚为例,对不同类型的去工业化形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其中,英美两个国家是典型去工业化的代表,而巴西和哥伦比亚是早熟去工业化的典型代表。本章通过不同去工业化形式的比较分析,加深了我们对去工业化现象的理解。第六章,去工业化与资本主义繁荣的终结。本章围绕着四个方面展开讨论,首先,去工业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失衡以及国家竞争力的影响;其次,资本主义经济从战后繁荣到长期停滞;第三,去工业化与经济金融化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关系;第四,去工业化对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第七章,“再工业化”的提出和探索。本章给出了再工业化提出的背景及内涵,总结了再工业化的思路和具体路径,并以上文的分析为基础,对传统经济和产业结构演变模式进行了反思,回答了为什么要对经济进行再工业化以及再工业化能否取得成功。第八章,中国经济去工业化的可能性及对策。本章首先回顾了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并对中国的工业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其次,本章总结了中国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现有对策,并对现有问题、对策以及当前流行的关于中国产业结构演变模式的观点进行了反思;再次,本章重点阐述了中国经济去工业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第四,对中国经济如何避免去工业化,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