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实冷虚热”现象研究——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分析

论文摘要

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受到冲击,加上我国原本就存在的经济问题,经济系统中出现了实体经济发展遇冷和虚拟经济发展过热的现象,表现为资本和利润大量进入虚拟经济部门,而实体经济部门对资本吸引力下降的问题,一部分资本甚至从实体经济部门流出进入到虚拟经济部门当中,我们将这种经济现象概括为“实冷虚热”。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研究的“实冷虚热”并非一种全局性的现象,而是一种动态的、局部性的经济现象。这种局部性现象的出现说明我国实体经济出现了发展瓶颈,如果不能很好的梳理将有可能成为全局性的问题,影响我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后的复苏。研究“实冷虚热”问题首先需要我们弄清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定义和范畴,所以本文对虚拟资本、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以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了文献研究,认为刘骏民关于虚拟经济的界定比较具有说服力和概括性,因此本文选择刘骏民有关狭义虚拟经济的定义作为研究的基础:虚拟经济是指市场经济中,以资本化定价为基础,以内在的波动性为特征的价格体系。对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本文认为既不应该过分强调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例如其造成的经济泡沫和危机等,也不支持虚拟经济过分脱离实体经济独立发展。由于我国处于虚拟经济的早期发展阶段,远未发掘出虚拟经济在资本配置和规避风险方面的巨大潜力,因此,本文主张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前提下鼓励我国的金融创新,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对我国“实冷虚热”现象的分析,本文认为“实冷虚热”现象在本质上是一种资本的非均衡流动现象,通过对资本流向的研究我们可以获得这种现象的形成机理。资本流向问题又可以从资本流动动力和资本流动方式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其中资本流动的动力体现为资本的逐利本性即增殖性,而资本流动方式首先要考察资本运动性的特征,运动性主要表现为资本循环。首先,资本的增殖性决定了资本必然不断寻求更高的利润率,最终形成了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平均利润率,但是平均利润率理论存在两个隐性的理论前提:一是市场中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利润率作为资本流动导向信号必须能够被市场主体知晓,即信息是对称的;二是资本流动通道必须保持畅通,资本在获取利润率信号后能够顺利流入利润率更高的领域。以上两个理论前提只要有一个得不到满足,都会引起资本流向的偏差,这种偏差的后果之一就是“实冷虚热”现象的出现。由于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独立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其定价体系的预期性特征容易造成市场信息不对称,而转型经济体的典型特征——行政垄断又难以消除,这使得资本流动通道受阻存在着客观的必然性。两个理论前提条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的可能性客观存在,使得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难以实现。利润率无法实现平均化,必然就会导致不同的行业或部门之间存在利润率差距,资本逐利性又要求获得更高的利润,这种矛盾无法得到解决的后果就是资本大量积聚在能够进入的高利润行业或部门中,形成投资过热的局面。经济“实冷虚热”即是由此导致的后果之一。其次,资本的运动性决定了资本必须进入资本循环,在循环中不断实现增殖,资本一旦停止运动就会消亡。马克思对货币资本在实体经济部门的循环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但是对于资本在虚拟经济部门的循环则因历史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具体的描述,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虚拟资本的特征分析虚拟资本的特有循环模式,笔者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采用G-F-F’-G’的资本循环公式来描述货币资本在虚拟经济部门的资本循环。在对比不同经济部门中的资本循环模式时,笔者发现,由于资本增殖方式的不同,货币资本在实体经济部门的资本循环特征与其在虚拟经济部门的循环特征存在差异,其中的重要差异之一就是资本的可转换性不同。从资本的逐利本性来说,资本在虚拟经济部门中的存在形式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都优于资本在实体经济部门中的存在形式,使得虚拟经济部门天然的成为了经济体系中的资本配置中心,虚拟经济部门依靠其自身的优势能够更高效的配置资本,更快的将资本输送到需要的行业和领域,这为本文建立以虚拟经济部门为资本配置中心的两部门资本循环模型奠定了基础。本文建立了两部门的资本循环模型,并通过资本循环模型又提出了四种不同的资本循环模式,这四种模式基本概括了我国两大经济部门常见的资本流动方式,各循环模式之间既存在很大的差别,又具有一定的联系。受各种外界条件和内在因素的作用,资本在各种循环模式中的分配会出现一定的差异,这种分配差异还将影响两部门经济的发展,“实冷虚热”现象也是这种分配差异导致的结果之一。在结束关于资本流向相关理论的研究之后,本文开始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包括了三个部分:首先,本文对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程度进行验证。由于学界通常采用股市指数衡量虚拟经济规模,用GDP总量衡量实体经济规模,所以本文采用了我国的股票市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性分析来衡量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离程度。本文根据2002年到2012年的数据计算了两市总市值增长率与名义GDP增长率的相关系数,发现两种增长率相关度仅为0.066,而且二者在总量上也不具有对应关系,充分说明我国股票市值增长率与名义GDP增长率的相关性极低。由此证明了我国虚拟经济部门的真实利润率水平将无法通过实体经济部门的信息进行判断,通过预期方式获取利润率信息更容易导致我国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真实利润率得不到有效反映,作为资本流动导向的利润率信号失灵为我国市场中的资本流向偏差提供了客观条件。其次,本文对我国市场中是否存在资本流动障碍进行了相关验证。为证明我国两大经济部门中存在导致资本流动受阻的因素,本文选取了实体经济部门和虚拟经济部门中的部分代表性行业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国有资本在这些代表性行业中占有很高的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行政垄断在我国的实体经济部门与虚拟经济部门中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经济部门中的行政垄断导致我国民间资本很难进入垄断高利行业,而金融行业的垄断一方面导致了金融业的高利润率,另一方面推动更多的资本流入我国虚拟经济部门。我国资本流动通道不畅的客观环境具有现实性,这也是我国出现资本流向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本文结合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对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实冷虚热”现象进行了阶段性分析。本文首先提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三个特征:一是投资拉动型与外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依然显著,二是流动性过剩状况长期存在,三是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交替出现。结合这三个特征和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分析,笔者发现这一时期的“实冷虚热”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所以本文将这一时期进行四个阶段的划分,并对每个阶段进行了阶段性的分析,最终归纳出“实冷虚热”在每个阶段的不同表现和成因,并将我国经济中的“实冷虚热”界定为一种具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特征的动态现象。最后,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结合我国当前的具体经济环境,对解决“实冷虚热”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技术和科技创新能够为实体经济创造新的需求和市场,淘汰落后的产业,促进整个产业体系的升级换代。所以要求国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合理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国内市场需求。投资拉动型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强化了“实冷虚热”的外在条件。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依靠扩大内需的方式发展经济成为必然选择,这就要求政府改变目前收入两极分化的局面,扩大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三是打破实体经济部门中的行政垄断,减轻企业税负。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不仅有利于让更多资本留在实体经济部门当中,而且有利于提升实体经济部门的整体效率。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同样是实体经济部门留住资本的重要手段,减税还可以增加国民实际收入,有助于扩大内需、藏富于民。四是打破虚拟经济部门中的金融垄断,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打破垄断可以促进金融行业资本构成的多样化,这对消除金融部门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歧视,提高虚拟经济部门的资本配置效率有重要意义。五是要鼓励金融创新,加强金融风险监管。推行金融市场化改革以及加强金融创新是吸收过剩的流动性、抑制过度投机和通货膨胀的重要措施,也可以间接地理顺我国出现的乱“投资”和炒作虚拟产品现象。在加强金融创新的同时还必须加强金融风险监管,防止因金融过度创新导致的危机,从而使虚拟经济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