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嵌套社会困境下非对称获益合作的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公共物品困境问题长期以来都是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所关心和讨论的对象。从上世纪70年代实验经济学的引入到现在,公共物品的实验研究已有十分丰富的成果。但大部分研究背景都只局限于个体与群体两者的社会困境中,但现实中的组织和社会结构很少这样简单地只包含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更常见的是嵌套情形,即不仅个体是一个群体的成员,同时多个群体构成一个更大的集体,小群体嵌套于大集体中,有时甚至包括多层嵌套关系,这种具有分层社会结构的社会困境被称为嵌套社会困境(Nested Social Dilemmas,简称NSD)。而此时的公共物品不再是只有两层面的单公共品,而是面对小群体的局部公共物品和大群体的全局公共物品的多公共物品环境。要使全局利益最大化,就会涉及到跨区域合作问题。然而非对称获益现象在跨区域合作中经常存在,如城市中社区内的家庭互助,相邻村庄公路等基础设施,整条河流上下游的污染治理,企业或政府不同部门的合作,甚至跨城市的区域合作等。在这种现象中,不同组群从合作中获得的收益一般不相等,存在差异和不对称性,这种非对称获益增加了跨区域合作的复杂性,使跨区域合作的难度增大。在NSD下的公共物品实验国外只有少量研究,而国内暂时还未出现相关文献。本研究仍然运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在自愿供给机制(voluntary contribution mechanism)下通过设定四组不同差异的MPCR,以考察VCM机制下持续性合作是否在嵌套社会困境下能有效保持。大致得出以下结论:(1)与单公共品相同,在嵌套环境下首轮贡献明显大于0,且贡献规律仍符合随着时间推移递减的规律。(2)面对多公共品的贡献,被试(subjects)更愿意向局部公共品贡献,但当global efficiency>local efficiency时,实验初期,被试更倾向于向全局公共品贡献,而实验后期局部公共品贡献水平高于全局公共品。(3)在嵌套社会困境下,MPCR对公共物品的贡献水平仍然具有正效应,且两组MPCR水平差距越大,越不利于公共品的提供。符合收入不均等影响经济增长的现实结论。(4)与单公共品相同,多公共品的博弈中条件合作行为依然显著。而被试作为参考的“条件”是该小节的研究重点。本文共列本小组前一期的平均贡献(最大值/最小值)、另一小组前一期的平均贡献(最大值/最小值)和大组前一期的平均贡献(最大值/最小值)九种变量作为参考对象。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前一期贡献的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三者对被试下一期决策的影响强弱顺序为平均值>最小值>最大值。而这九个变量中,影响最显著的是本小组前一期的平均贡献。这一结论很好的解释了结论(1)中合作水平随时间递减的现象。本研究将实验经济学的方法创新性的引入区域政策研究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还未出现NSD情况下公共物品实验研究的空白,丰富了MPCR对公共物品贡献规律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在对条件合作行为的研究上,也更为全面的给出了被试在选择参照对象的实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