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研究

论文摘要

我国开始实施货币政策比较晚,自1984年人民银行体制建立以来,也不过只有20多年的时间,但在市场化改革中,财政政策的主体地位逐渐弱化,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越发重要,调控能力逐渐增强,成为主要调控手段。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政策执行中仍就存在某些影响其效果的因素,这一问题早已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其实,随着我国传统国库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渐显现,已经不适应财政预算管理和控制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对财政收支的有效监督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财政部逐步推行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自2001年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以来,我国的国库存款余额逐年增加,大量的政府存款沉淀在国库账户上,这一方面使得财政资金得不到有效的使用,只能获取活期存款利息;另一方面国库存款余额过多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相应减少了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起到了紧缩银根的作用。在此背景下,为了缓解“渗漏效应”,我国加快了国库现金管理市场化的改革步伐,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经理国库制,国库收付活动均要通过中国人民银行,且中国人民银行又具有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职能。同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国库现金管理的市场化运作主要包括购回国债和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两种方式,这将引起国库现金的增减,并意味着社会资金流入或流出国库,再主要通过货币政策银行信贷传导渠道对货币供应量造成扰动,形成“阻塞效应”,从而进一步影响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性、复杂性和有效性。随着国库现金管理的不断深入,其对宏观调控方面的影响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忽视该影响的货币政策将遭遇到挑战,本文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结合我国实际,以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为依据,从内部传导机制分析国库现金管理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其实,政策传导机制可分为内部传导和外部传导两部分,要使政策有效必须是二者同时有效,任一部分传导不畅都会造成政策的低效或无效。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银行信贷传导渠道受到了国库现金管理的扰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由于国库现金管理而弱化了,其逐渐成为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因素。国库现金管理作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关的重要结点,做好国库现金管理和货币政策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在经理国库的各项具体操作时,应该关注国库现金管理对货币政策可能造成的扰动,真正发挥在衔接、制约和监督财政与金融部门等业务方面的作用,动态监控国库资金的变化和流动趋势,为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有效的依据,此外,财政部门也应与中国人民银行保持及时的沟通和协调,并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建立财政收支预测机制,丰富国库现金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手段,不断完善国库现金管理,进而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