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转型期文化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理论框架与中国情境

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接近9.9%,6亿多人摆脱贫困,创造了让世界瞩目的“中国经济奇迹”。在对“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等核心概念热议的背后,很多学者提出质疑:“中国模式”是否仅具经济数量上的代表性,而不指涉文化、文明与精神的层面?“中国经验”是否仅仅只是一种纯粹的经济经验?“中国道路”是否又仅仅是一条通向财富的捷径?要解答这些疑问,文化或文化价值观念的“话语表达”就成为其中的关键。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先生提出了“郑永年之问"——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崛起并没有伴生相应的文化崛起?没有文化崛起的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吗?中国能否为这个世界提供另一种文化选择?一系列疑问背后所折射出的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联性值得我们作更深层次地理论探索与研究。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经济转型已迫在眉睫。传统的“三高一低”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经济结构失衡、贫富差距拉大、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加剧了经济的脆弱性、风险性和不可持续性。因此,需要寻求促进经济深度发展的新动力、新模式、新理念。同时,中国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由于价值导向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致使社会阶层呈现“差序格局”,矛盾冲突不断激化,出现了“文化断层”、“道德失范”、“信仰缺失”等现象,一些领域和地方的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蔓延。这些都严重侵蚀着人们的灵魂,污染着社会风气,阻碍市场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现实层面的困境和理论层面的缺陷“倒逼”我们深入探究、另辟蹊径。于是,文化资本这个“非经济因素”作为影响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一种新资本形态逐渐进入了经济学家考察、研究的视野。作为一个极具潜质和张力的学术概念,“文化资本"自布迪厄提出以后,在西方学界,逐渐成为有多种学科背景的学者参与讨论的一个热门主题。文化资本理论试图超越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的二元对立,将社会行为置于物质(经济)层面与精神(文化)层面的统一体中加以把握,不仅为社会学重新审视、建构个人(主体)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而且拓展了当代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将经济研究指向基于深描阐释经济发展中的文化精神因素,重新审视并寻求对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虽然照搬了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制度、也大量引进了西方国家的技术与资本,然而却长期不能摆脱贫困与落后的“低水平陷阱”、以及中国国内不同区域在大体相同的制度环境和资源要素条件下所出现的巨大发展差异现象和“未解之谜”给出新的解释。诚然,将文化资本理论运用于经济学领域是一件有益且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它不仅对经济学家们寻找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启示性作用,还便于经济学者以新视角、新工具去洞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通过深化对文化资本理论的探索性研究,有利于增强我国从文化资源大国变为“文化强国”的战略意识;特别是从不同层次剖析文化资本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和经济绩效,有利于把握文化资本与经济发展的互动规律,可以为文化资本扩展路径和优化对策的制定、为发挥文化资本对经济转型发展的促进作用提供实践指导,对我国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已有的文化资本与经济发展关系论著的系统回顾和检视,尝试将系统论、区位理论分析方法与其他多维方法有机结合、在一个逻辑自洽的理论框架内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研究文化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和评价文化资本在不同层次中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并始终围绕这一主线来探寻文化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优化路径及政策建议。全文遵循“提出问题一一建构理论框架一一实证检验一一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与技术路线,为中国转型期文化资本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研究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研究框架,全文共由八章组成。第一章为导论。主要说明本文的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与意义,明确文章的核心概念、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的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概括出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为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主要说明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如何着手来研究文化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第一节梳理了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脉络,在强调马克思对经济增长理论贡献的前提下,对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以及文化经济发展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核心观点做了简要阐述。第二节是对文化资本基础理论的简要概述。在对马克思文化资本思想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剖析了文化资本在不同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具体表现形式,结合新经济社会学中的“嵌入性”理论探讨了文化嵌入的层次性,最后简述了文化经济学中文化资本的运营。第三节在对文化资本理论深入研究和文化资本与经济发展关系再认识的基础上详述了本文的研究核心,即文化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文化资本作为能产生价值增殖的文化价值体系,通过影响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以及经济主体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而作用于经济发展绩效。第四节阐述了文化资本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的层次性:微观层次主要关涉经济主体的思维模式与行为选择;中观层次主要关涉文化资本禀赋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宏观层次主要关涉文化环境与人文精神的经济功能。第三章从宏观层次研究国家文化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先定性地论述了文化资本借以文化环境与人文精神的形式影响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人力资本的培育以及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后通过计量模型的设定和实证分析的检验,证实了基于定性分析提出的三个主要理论命题的成立,进一步表明在文化资本参与生产的条件下,经济增长过程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在长期动态趋势上文化资本已然成为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第四章从中观层次研究文化资本禀赋的空间分布差异成为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需要通过文化资本扩张(融合),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第五章从微观层次研究个人文化资本通过认知结构和价值体系决定经济个体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模式,借用博弈论的分析工具描述了个人文化资本对行为绩效的影响,并设立了相应的理论模型从一个涉及家庭消费的微观层面证实了个人文化资本对经济绩效所可能产生的影响。本章另一个重点在于阐述企业文化资本内涵、结构及其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机理,着重选取企业家精神的维度从经验上分析企业文化资本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第六章基于前文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实践考察。在研究国外文化资本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典型性案例中选取了美国、日本以及德国为样本;在国内对文化资本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思索与探究中,按照历史逻辑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先对近代中国的停滞与增长之谜——“李约瑟之谜”、“韦伯命题”和“邓小平效应"进行了一种解读,然后对当下我国不同经济水平且富于不同文化特征和发展模式的长三角(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不同层次上挖掘了文化资本对经济发展潜在影响的典型特征。第七章主要阐述文化资本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在宏观层次,强调通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夯实文化资本积累的基础;通过培育和完善现代市场经济文化,建立合理有序的市场秩序,促进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通过树立正确的经济伦理和价值取向,提升经济发展方式中的精神素质等。在中观层次,促进区域文化观念嬗变,积极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资本,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制度环境。在微观层次,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增加个人文化资本的积累;同时,提出了培育企业文化资本的基本模型,以及高效配置企业文化资本的可行路径。第八章主要明确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