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四川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调整探讨

论文摘要

1978年以后,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社会生活日新月异;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也同时出现了。首当其冲的是在我国的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极度不平衡,社会经济的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诸如资源瓶颈、环境污染、社会矛盾复杂化等多重条件的制约;在国际上,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强,在更多机遇的同时来自全球的挑战也更加严峻。正是这样,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新的发展思路、新的发展路径,来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里面尤其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已经是必须认真思考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二元经济”指一些发展中的国家的经济是由两个不同种类的经济部门组成。一种是传统产业部门,另外一种是现代经济部门。一般来说,传统部门相对规模巨大但生产率低下,现代经济部门技术先进,生产率很高。城乡二元结构是指一国或地区经济中传统部门(如农业)比重过大,现代经济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一种突出经济社会现象。这种现象既是该国或地区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随着经济社会进步,必然要求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的国家,走城乡一体化道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中共十六大明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四川是一个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并存的具有特殊省情的大省,其经济结构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在成都,绵阳,攀枝花等大中城市是以先进的工业,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为主,生产率很高,技术也是十分先进,与此相对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农村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生产力低下,人均收入很差。正是这样的一个脆弱的经济结构阻碍了四川省的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并且对社会的公平正义地实现构成了阻滞。促进四川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使异质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为同质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就成为实现四川经济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四川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很快,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制约,二元经济特征仍然十分明显,所以,有必要对四川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有关于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问题,长时间以来被国内外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所关注。其中以威廉·阿瑟·刘易斯为代表人物的发展经济学家们发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普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能使这些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就可以解决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的一元经济结构的转换的难题。刘易斯的主张不仅仅在理论上独树一帜,并且对很多欠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的制定者有很大的影响。可是随着实践的进行发展,以刘易斯的研究成果为导向的发展中国家惊讶的发现,其所用的指导经济发展的转变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模型在实践中并不能很好地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也使人们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研究成果产生了大量的质疑。正是这个原因,关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问题仍然是值得我们深入地加以研究和探讨。本文着手于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等人的二元经济模型的理论分析,并且在分析的过程中结合了四川的实际情况对刘易斯等人的二元经济理论模型中值得探讨的地方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讨,进而根据四川省的经济特点,通过对四川地区二元经济结构的定量考察定性分析,提出了推动本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政策建议。在我国经济学文献中,单一针对我国特定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不多,本研究将利用中央赋予的川渝试验区的先行效应,与统筹城乡发展,协调传统部门与现代经济部门发展的目的为依据,探索四川省自身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正是如此,本文在借鉴刘易斯等人的二元经济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四川经济结构的特点进行综合的的分析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在新的时期下,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对四川二元经济结构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出什么是迟滞四川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的关键因素,进而结合当前的经济社会、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动因或制约,努力发现与四川省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找到需要创新的关键连接点,为全省的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提供合理的建议。为西部的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合理参考,协调西部地区的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对四川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进行研究是具有深远的的社会经济意义。通过对四川二元经济结构这个问题的研究,既要发现矛盾的共性也要发现矛盾的个性,深入分析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因,进而找到促进四川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可行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加快完成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向着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转变意义十分重大。一方面,对这个问题认真细致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二元经济转型理论,另一方面,加快促进二元经济体制转型也是四川省进一步落实十二五规划的的主要战略部署。所以,对四川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论证是十分必要的。文本依据选题的内容特点和研究思路,具体运用了实证分析办法,逻辑分析方法,统计计量模型分析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有机结合,尽可能使本文在论述上做到,理论与实际联系,规范到实证过渡,定性与定量有机地结合。针对论文的研究目的,论文在结构与内容上作了下面的安排:第一,卷首与绪论的部分,介绍了关于本文选体的思考,本文研究这个题目的目的所在,研究问题所用的方法以及研究问题的意义所在。介绍了关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理论,这里包括西方学者的文献资料,我国对二元经济的研究资料等。第二,相关理论基础部分,简单的阐述了相关的理论研究。第三,四川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研究,是对四川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分析,这里包括四川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成因,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历程,四川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的分析。试图说明现状,解释现象成因,和历史的回溯。第四,最后一部分,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背景提出解决四川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一点建议。这里包括制度创新,产业规划调整等。本文根据四川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因入手,根据制度上的思考,产业发展的思考,采用统计的方法,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四川省二元经济结构的演进进程,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二元经济结构状态的成因,由此提出关于我省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对策。为了清楚、明晰地反映四川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演进过程及现状,本文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用于反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状态的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指标: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度、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等。其中以比较劳动生产率和二元对比系数为核心指标。利用上述指标,通过对搜集获得的有关数据资料进行测算,做出了关于四川省二元经济结构的定量分析结论:(1)四川省整体的二元经济结构演进过程比较符合经济规律;(2)四川省整体的二元经济结构强度目前依然比较显著,具有高强度和超稳态的特征等。然后,又在此基础上,对四川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具体矛盾表现做了列举和揭示,而提出四川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因。最后基于制度方面分析,特别是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与就业制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制度方面的对策。改变四川省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只有充分、清楚地对其现状加以认识,并积极地采取得力措施,才能使社会经济的二元化状态早日得到化解,四川省的社会经济也才能更加协调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