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经验研究:描述性事实和特征事实(1949~2006)

论文摘要

考察经济周期波动的事实可以从经济史和时间序列分析两个层面入手,我们称前者为描述性事实,称后者为特征事实。描述性事实围绕特定事件展开,主要用语言文字对经济周期波动现象进行描述。虽然也会使用一些统计数据,但其结论主要是定性的,关注具体事件和细节。特征事实主要是指利用特定的方法和技巧对宏观经济时间序列进行转换和对比,从而发现的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经验规律。它的结果是定量的,关注经济周期波动在一个较长时段内的整体性质。中国的经济周期波动研究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一类经济学家很少借鉴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其研究不够系统、不够深入;另一类经济学家则不注意考察历史,缺乏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现象的全面而细致的把握。本文的研究从两个层面入手,就是力图避免这种割裂,从而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性的指导。从描述性事实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表现出十分明显的阶段性,各阶段都有其鲜明特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建国前后我国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农业经济,现代化和工业化是一项长期任务,经济发展过程的阶段性导致了经济周期波动的阶段性;第二,建国后我国迅速建立了单一公有制集中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弊端很快就显现出来,此后,对经济体制进行修正和改革的各种尝试不断进行,尤其是在1978年以后进行的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使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因此,体制转轨的阶段性造成了经济周期波动的阶段性。在经济周期波动研究中,如何从原始时间序列中分解出波动成分一直是一个重要问题。在本文的特征事实研究中,我们选择在RBC理论研究中大量使用的滤波方法。随着RBC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先后出现了三种有影响的滤波方法,即HP滤波、BK滤波和CF滤波。由于这些滤波的目的都是要分离出原始时间序列中特定频段的成分,因此被称为频率选择滤波。在详细分析了各个滤波器的机理和特点之后,我们发现很难从理论上辩明其优劣,因此,我们同时利用三种滤波器进行研究,所幸它们的结果差异很小。从特征事实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宏观经济时间序列的行为差异很大,我们一共总结出十三条重要变化。这些变化中的大多数大体符合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和直觉,体现了我国经济市场化、货币化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比如:实体经济和价格的波幅变化、国家财政收支的周期性质的变化、货币供给的周期性质的变化、与英、美经济的同步性的变化等,而这些情况又都和经济发展和体制转轨这两大因素密切相关。然而,有些变化却显得比较怪异和反常,比如:价格和通货膨胀周期性质的变化、总就业的周期性质的变化、实际利率周期行为的变化等,这类变化很难用一般原理简单进行解释,需要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分析。另外,我们还用中国数据检验了两个经典宏观经济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关系和通货膨胀—货币增长关系。我们利用CF滤波的研究发现,改革开放前后这两个关系的表现有很大不同。改革开放前比较反常,而改革开放后的数据基本上证实了这两个关系,即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替换关系只是一种短期现象,在长期这种关系不存在;货币增长和通货膨胀在长期高度相关,而在短期这种相关性并不显著。改革开放前后的这种明显变异,给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研究造成了很大困难。如何在理论的内部一致性和外部一致性之间达致一个合理的折衷,建立能够解释中国现实的经济周期模型,是我们今后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