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福利国家模式变迁的历史比较研究

论文摘要

由国家主导建立福利保障制度,是当今社会居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的重要措施,同时对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当今世界福利国家模式基于制度基础的差异,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福利制度早开始通过立法的形式实施福利政策起源于伊丽莎白的济贫法,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一套以公民权利为基础适合本国国情需要的,多层次的福利保障体系。不同学派思想理论的发展改变了过去对福利供给自由放任的理论观点,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以及贝弗里奇报告为福利国家模式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随着英国对外宣布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瑞典等国家纷纷效仿,为二战之后各国福利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福利国家模式的建立除了福利思想及理论的促进作用之外,还受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福利制度在不同的国家会产生不同模式的内在原因。从福利国家模式建立后的三十年,是福利国家广泛发展普遍建立的黄金阶段。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社会风险发生变化,传统的福利制度使各国的财政不堪重负,甚至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传统福利制度低效率的弊病开始显现。在70年代的危机之后,福利国家理论的视角也发生了变化,各个福利国家模式开始进行福利改革的实践。新自由主义、罗斯、吉登斯关于福利国家理论的发展为接下来福利国家模式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随着“第三条道路”思潮主张超越传统思维模式,拓宽了关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促使福利国家模式的变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对福利国家模式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其改革的主要特征就在提高福利制度的效率,对政府福利制度所承担的责任进行重新定位。通过非商品化分析工具对福利国家模式改革后的非商品化程度进行测评,发现仍然呈现出“三个世界”的非商品化的不同形态,然而其非商品化程度却发生了变化。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模式的非商品化程度在降低,而自由主义福利国家模式的非商品化程度在提高,各国福利国家模式的非商品化程度的差距逐渐缩小,呈现出“趋同”的发展趋势。而通过对1980年和2002年的福利国家模式的福利水平进行因子分析,可以看出,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模式的保障水平具有“福利收缩”的态势。某种程度来说,各国综合福利水平领域同样存在着某种“趋同”的潜在倾向。本文在梳理福利国家模式变迁进程的基础上,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福利国家模式的变迁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得出结论:福利国家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在长期内发展具有必然性;各个福利国家模式的改革基本上没有改变原有的福利国家模式,只是普遍进行更有效率的调整。从福利国家模式变迁的进程中,福利国家对福利的供给理念有了更新的认识,从消极的福利供给方式转变为更积极的福利供给,强调福利供给主体多元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增加了人们在福利组织方式上的选择范围。在此基础上,依据中国的城乡社会保障差异较大、灵活就业群体以及贫富差异加大等国情和现状,提出适用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