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非结构性物质对水稻产量及再生性的影响

论文摘要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稳定和提高水稻产量是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抽穗前贮藏于茎叶部的非结构性物质对于稳定和提高水稻产量,特别是在高产条件下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外出务工农民的增加和种植结构的调整,出现撂荒和水稻复种指数下降的现象。再生稻相对省工、生育期短,便于茬口搭配,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热资源,适合在部分地区和条件下推广种植。茎叶部贮藏的非结构性物质是再生芽生长的碳水化合物来源之一,对促进再生芽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关于热区早熟水稻非结构性物质积累和转移特性及其对产量和再生性影响的研究较少,许多规律和机理尚部明确。为了探讨非结构性物质对海南地区再生稻产量形成以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本试验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形成及再生性对非结构性物质的响应、不同氮肥管理与非结构性物质积累转移的关系、不同刈割高度对再生芽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品种头季之间的干物质积累量、茎叶非结构性物质积累量以及结实期茎叶非结构性物质转移量和群体光合量差异性显著,根据群体光合能力、非结构性物质转移量10个品种可分为3种类型。第一类包括冈优725、225父本、黄华占、特籼占25品种,具有群体光合能力低、非结构性物质转移量少和产量低:第二类包括冈优527、N940品种,具有结实期群体光合能力高、非结构性物质转移量少和产量高,第三类包括Ⅱ优航2号、两优培九、汕优63、特优009四个杂交稻品种,具有群体光合能力高、非结构性物质转移量多和产量高的特点,有较高的增产潜力。2两优培九、特籼占25和冈优527再生季的产量构成要素较均衡,以较高有效穗粒数和千粒重获得了的产量较高。不同品种之间的倒二至倒四节位的芽长、茎再生芽率、单茎成穗率差异性显著;倒四节再生芽长与芽数呈负相关,而其它节位的再生芽长与芽数呈正相关,其中倒二节再生芽长与芽数呈显著正相关;单茎成穗率与成熟期总干物质量、茎叶非结构性物质含量和积累量呈负相关;3三种氮肥管理方式的头季产量以本地施肥的最高;本地施肥在抽穗期,其茎鞘中的非结构性物质含量和积累量比延缓施肥和延减施肥的高且成熟期茎鞘的非结构性物质积累量、减少量都比延缓施肥和延减施肥的高;茎鞘非结构物质的减少量与产量、千粒重呈正相关;茎鞘非结构性物质减少量和成熟期茎鞘非结构性物质转移速率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大。4三种氮肥管理方式以延缓施肥的再生产量最高;不同氮肥管理方式的节再生芽率均以倒二节、倒三节的为最高;茎再生芽率与产量的相关性为0.6779,与每平米穗数的相关性为0.8233;抽穗后15-30d穗部总干物质转移速率与再生产量、每平米穗数、每平米粒数呈正相关。5随着刈割高度的增加,每穗粒数、每平米粒数、千粒重、产量也随之增加,而结实率、每平米穗数降低;茎再生芽数也增加:单茎成穗率减少:倒二节的芽长和叶片数增加;不同刈割高度的节再生芽率均以倒二节、倒三节的为最高。